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2-13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9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4 研究内容概述 | 第19-20页 |
1.4.1 内容概览 | 第19页 |
1.4.2 主要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5.1 文献研究法 | 第20页 |
1.5.2 比较研究法 | 第20页 |
1.5.3 问卷-访谈调查研究法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大学生就业生态困境与对策的基本理念 | 第21-25页 |
2.1 基本概念界定 | 第21-22页 |
2.1.1 就业 | 第21页 |
2.1.2 就业生态困境 | 第21页 |
2.1.3 困境对策 | 第21-22页 |
2.2 相关理论分析 | 第22-25页 |
2.2.1 供求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2.2 社会分层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2.3 人力资本理论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5-40页 |
3.1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问题调查 | 第25-27页 |
3.1.1 调查活动的实施 | 第25页 |
3.1.2 调查结果概述 | 第25-27页 |
3.2 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矛盾性质 | 第27-32页 |
3.2.1 大学生就业预期的虚拟性 | 第27-31页 |
3.2.2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要求的苛刻性 | 第31-32页 |
3.3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| 第32-40页 |
3.3.1 大学生就业前存在的择业问题 | 第32-35页 |
3.3.2 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竞业问题 | 第35-37页 |
3.3.3 大学生就业后存在的执业问题 | 第37-40页 |
第4章 大学生就业生态困境的原因分析 | 第40-55页 |
4.1 大学生自身方面 | 第40-45页 |
4.1.1 大学生择业意识的虚幻性 | 第40-43页 |
4.1.2 大学生竞业能力的匮乏性 | 第43-44页 |
4.1.3 大学生执业能力的残缺性 | 第44-45页 |
4.2 高校方面 | 第45-50页 |
4.2.1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僵化滞后 | 第45-47页 |
4.2.2 高校就业目标的片面量化 | 第47-48页 |
4.2.3 高校就业管理的短视局限 | 第48-50页 |
4.3 用人单位方面 | 第50-55页 |
4.3.1 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标号 | 第50-51页 |
4.3.2 用人单位线上线下招聘脱节 | 第51-53页 |
4.3.3 用人单位职前培训不足 | 第53-55页 |
第5章 应对大学生就业生态困境的对策 | 第55-67页 |
5.1 大学生方面 | 第55-58页 |
5.1.1 理性调整心理预期,积极扎实提升自身择业能力 | 第55-56页 |
5.1.2 加强求职技巧的学习,主动培养自身竞业能力 | 第56-57页 |
5.1.3 优化从业知识结构,提升执业能力素养 | 第57-58页 |
5.2 高校方面 | 第58-63页 |
5.2.1 明确树立多元人才观,立足大学多样性发展 | 第58-60页 |
5.2.2 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,强化大学生竞争力养成 | 第60-61页 |
5.2.3 科学研发就业理论,构建能力课程体系 | 第61-62页 |
5.2.4 积极回应就业市场反馈,自觉优化就业支撑体系 | 第62-63页 |
5.3 用人单位方面 | 第63-67页 |
5.3.1 合理制定大学生人力资源需求规划 | 第63-64页 |
5.3.2 充分利用互联网+就业渠道 | 第64-65页 |
5.3.3 打造新招大学生与职业培训互动一条龙模式 | 第65-67页 |
结语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2页 |
附录 | 第72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