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11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| 1.2 研究思路 | 第10-11页 |
| 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| 1.2.2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0页 |
| 1.2.3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第2章 研究综述 | 第11-27页 |
| 2.1 心理资本 | 第11-17页 |
| 2.1.1 心理资本的概念 | 第11-12页 |
| 2.1.2 心理资本的结构与测量 | 第12-14页 |
| 2.1.3 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 | 第14-16页 |
| 2.1.4 心理资本的研究趋势 | 第16-17页 |
| 2.2 心理契约情境 | 第17-21页 |
| 2.2.1 心理契约情境的相关概念 | 第17-18页 |
| 2.2.2 心理契约情境的相关研究 | 第18-21页 |
| 2.2.3 心理契约违背与履行的研究趋势 | 第21页 |
| 2.3 利他行为 | 第21-25页 |
| 2.3.1 利他行为的相关概念 | 第21-23页 |
| 2.3.2 利他行为的结构与测量 | 第23页 |
| 2.3.3 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 | 第23-25页 |
| 2.3.4 利他行为的研究趋势 | 第25页 |
| 2.4 相关变量间关系研究的综述 | 第25-27页 |
| 2.4.1 心理资本与内隐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 | 第25-26页 |
| 2.4.2 心理契约情境与内隐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 | 第26页 |
| 2.4.3 心理资本、心理契约情境与内隐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 | 第26-27页 |
| 第3章 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 | 第27-36页 |
| 3.1 研究目的 | 第27页 |
| 3.2 研究假设 | 第27页 |
| 3.3 研究对象 | 第27-28页 |
| 3.4 研究方法与工具 | 第28-29页 |
| 3.5 数据处理 | 第29页 |
| 3.6 结果分析 | 第29-32页 |
| 3.6.1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一般特点 | 第29页 |
| 3.6.2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差异分析 | 第29-32页 |
| 3.7 讨论 | 第32-35页 |
| 3.7.1 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分析 | 第32-33页 |
| 3.7.2 大学生心理资本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| 第33-35页 |
| 3.8 结论 | 第35-36页 |
| 第4章 大学生内隐利他行为研究 | 第36-42页 |
| 4.1 研究目的 | 第36页 |
| 4.2 研究假设 | 第36页 |
| 4.3 研究对象 | 第36-37页 |
| 4.4 研究方法与程序 | 第37-39页 |
| 4.5 数据处理 | 第39页 |
| 4.6 结果分析 | 第39-41页 |
| 4.6.1 大学生内隐利他行为的一般特点 | 第39-40页 |
| 4.6.2 大学生内隐利他行为的差异分析 | 第40-41页 |
| 4.7 讨论 | 第41页 |
| 4.8 结论 | 第41-42页 |
| 第5章 大学生心理资本、心理契约情境与内隐利他行为的关系 | 第42-51页 |
| 5.1 研究目的 | 第42页 |
| 5.2 研究假设 | 第42页 |
| 5.3 研究对象 | 第42-44页 |
| 5.4 研究设计与程序 | 第44-45页 |
| 5.5 结果分析 | 第45-47页 |
| 5.5.1 大学生心理资本、心理契约情境与内隐利他行为的主效应 | 第45-46页 |
| 5.5.2 大学生心理资本、心理契约情境的交互效应及其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| 5.6 讨论 | 第47-48页 |
| 5.6.1 心理资本直接影响内隐利他行为 | 第47-48页 |
| 5.6.2 心理契约情境直接影响内隐利他行为 | 第48页 |
| 5.6.3 心理资本与心理契约情境存在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内隐利他行为 | 第48页 |
| 5.7 结论 | 第48-51页 |
| 第6章 建议 | 第51-54页 |
| 6.1 开发大学生的心理资本 | 第51-53页 |
| 6.1.1 提升大学生的希望、自信、合作、乐观、韧性及感恩品质 | 第51-52页 |
| 6.1.2 改善大学生的家庭成员关系、人际关系,提高实践水平 | 第52-53页 |
| 6.2 创设履行心理契约的情境 | 第53-54页 |
| 第7章 总结论、创新点、局限性及展望 | 第54-56页 |
| 7.1 总结论 | 第54页 |
| 7.2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性 | 第54-55页 |
| 7.3 展望 | 第55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| 致谢 | 第60-61页 |
|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1-62页 |
| 附录Ⅰ 大学生心理资本问卷 | 第62-64页 |
| 附录Ⅱ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