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气轿车内外流场气动特性研究与改进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2.1 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2 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3 本文研究的方法和主要内容 | 第17-19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汽车气动特性的理论概述 | 第20-30页 |
2.1 气动六分力 | 第20-21页 |
2.2 汽车表面压强 | 第21-22页 |
2.3 汽车的阻力特性 | 第22-25页 |
2.3.1 压差阻力 | 第22-23页 |
2.3.2 摩擦阻力 | 第23页 |
2.3.3 诱导阻力 | 第23-24页 |
2.3.4 干涉阻力 | 第24页 |
2.3.5 内流阻力 | 第24-25页 |
2.4 汽车的绕流特性 | 第25-29页 |
2.4.1 汽车外部绕流 | 第25-28页 |
2.4.2 汽车内部绕流 | 第28-29页 |
2.4.3 汽车外部绕流与内部绕流的关系 | 第29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3章 汽车气动特性数值计算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| 第30-39页 |
3.1 基本方程组 | 第30-31页 |
3.2 雷诺时均方程 | 第31页 |
3.3 湍流模型及其应用对策 | 第31-35页 |
3.3.1 可实现k-ε湍流模型 | 第32-34页 |
3.3.2 壁面函数法 | 第34-35页 |
3.4 数值计算方法 | 第35-37页 |
3.4.1 离散方法 | 第35页 |
3.4.2 离散格式 | 第35-36页 |
3.4.3 SIMPLE 算法 | 第36-37页 |
3.5 计算流体力学在汽车上的应用 | 第37-38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4章 考虑干涉阻力的中气轿车外流场计算分析 | 第39-52页 |
4.1 数值计算的试验验证 | 第39-45页 |
4.1.1 数值计算 | 第39-42页 |
4.1.2 风洞试验 | 第42-44页 |
4.1.3 结果分析与比较 | 第44-45页 |
4.2 中气轿车外流场计算模型建立 | 第45页 |
4.3 计算结果分析与评价 | 第45-47页 |
4.4 中气轿车外部绕流特性分析 | 第47-49页 |
4.5 中气轿车表面气流分析 | 第49-50页 |
4.6 中气轿车表面压力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5章 中气轿车内外流场耦合计算分析 | 第52-69页 |
5.1 散热器空气流动阻力特性分析 | 第52-57页 |
5.1.1 散热器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52-54页 |
5.1.2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54-57页 |
5.2 中气轿车内外流场计算模型建立 | 第57-61页 |
5.2.1 内外流动耦合方法 | 第58页 |
5.2.2 计算工况及边界条件 | 第58-61页 |
5.3 计算结果分析与评价 | 第61-62页 |
5.4 中气轿车内外绕流特性分析 | 第62-65页 |
5.5 散热器组对气动阻力特性影响的分析 | 第65-68页 |
5.5.1 散热器对气动阻力特性影响的分析 | 第65-66页 |
5.5.2 风扇对气动阻力特性影响的分析 | 第66-68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6章 中气轿车气动阻力特性改进方案研究 | 第69-83页 |
6.1 汽车气动特性设计方法 | 第69-71页 |
6.1.1 整体最佳化方法 | 第69-70页 |
6.1.2 细部最佳化设计方法 | 第70页 |
6.1.3 中气轿车气动造型改进流程 | 第70-71页 |
6.2 车身局部造型改进研究 | 第71-74页 |
6.2.1 车身局部造型改进 | 第71-72页 |
6.2.2 方案分析 | 第72-74页 |
6.3 空气动力学附加装置设计 | 第74-79页 |
6.3.1 车轮阻流板设计 | 第74-75页 |
6.3.2 车底前部阻流板设计 | 第75-79页 |
6.3.3 方案分析 | 第79页 |
6.4 其它改进建议 | 第79-80页 |
6.4.1 底部结构改进建议 | 第79页 |
6.4.2 雨刮器位置改进建议 | 第79-80页 |
6.5 气动阻力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分析 | 第80-81页 |
6.5.1 消耗于气动阻力的功率 | 第80-81页 |
6.5.2 燃油经济性分析 | 第81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81-83页 |
结论 | 第83-86页 |
1.工作总结 | 第83-84页 |
2.创新点 | 第84页 |
3.展望 | 第84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2页 |
致谢 | 第92-93页 |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