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1-41页 |
Neotyphodium属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及其进化起源 | 第11-41页 |
一.真菌的多样性和进化起源研究 | 第11-15页 |
二.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 | 第15-18页 |
三.Neotyphodium属真菌的物种多样性 | 第18-24页 |
四.Neotyphodium属真菌的进化起源 | 第24-33页 |
五.中国真菌的进化起源研究 | 第33页 |
六.本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| 第33-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-41页 |
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 | 第41-95页 |
第一章 我国部分禾本科植物的采集和epichlo(e|¨)真菌菌丝体的检测和形态特征 | 第41-48页 |
前言 | 第41-42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42页 |
1.1 植物样品的采集、保存 | 第42页 |
1.2 植物样品的鉴定 | 第42页 |
1.3 内生真菌的检测 | 第42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2-45页 |
2.1 植物样品的采集和鉴定 | 第42-43页 |
2.2 内生真菌的检测和地理分布 | 第43-44页 |
2.3 内生真菌菌丝体在植物组织内的分布和形态特征 | 第44-45页 |
3 讨论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第二章 我国鹅观草属植物中Neotyphodium属真菌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多样性 | 第48-60页 |
前言 | 第48-49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49-50页 |
1.1 鹅观草属植物的采集、保藏及鉴定 | 第49页 |
1.2 内生真菌的镜检 | 第49页 |
1.3 内生真菌的分离、纯化和保藏 | 第49-50页 |
1.4 真菌的培养以及培养物的特征调查 | 第50页 |
1.5 菌丝体以及产孢结构表面特征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| 第50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0-57页 |
2.1 内生真菌的检测及其鹅观草属植物的鉴定 | 第50-52页 |
2.2 菌株的分离和培养 | 第52-53页 |
2.3 部分分离菌株的显微结构的特征 | 第53-56页 |
2.4 我国鹅观草属植物Neotyphodium属内生真菌的地理分布多样性 | 第56-57页 |
3 讨论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0页 |
第三章 鹅观草属植物中Neotyphodium属内生真菌与Epichlo(e|¨) yangzii的人工杂交 | 第60-69页 |
前言 | 第60-61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61-63页 |
1.1 生物材料 | 第61-62页 |
1.2 epichlo(e|¨)内生真菌的人工杂交试验 | 第62页 |
1.3 杂交结果的检测 | 第62-63页 |
1.3.1 子座的表面观察以及子囊壳、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发育 | 第62-63页 |
1.3.2 子囊孢子弹射和萌发试验 | 第63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63-66页 |
2.1 Epichlo(e|¨) yangzii菌株之间的交配 | 第63-65页 |
2.2 "Neotyphodium属"分离菌株和Epichlo(e|¨) yangii的杂交 | 第65-66页 |
3 讨论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69页 |
第四章 我国鹅观草属植物中Neotyphodium属内生真菌的系统发育学分析及进化起源的研究 | 第69-91页 |
前言 | 第69-70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70-74页 |
1.1 供试菌株 | 第70页 |
1.2 总DNA的提取。 | 第70-71页 |
1.3 相关序列的PCR扩增 | 第71-72页 |
1.4 相关序列的克隆测序 | 第72-73页 |
1.4.1 PCR扩增产物的回收 | 第72页 |
1.4.2 目的DNA片段和载体的连接 | 第72页 |
1.4.3 感受态E.coli细胞的制备 | 第72-73页 |
1.4.4 重组质粒的遗传转化 | 第73页 |
1.4.5 目的DNA序列的测序 | 第73页 |
1.5 序列分析 | 第73-74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74-87页 |
2.1 总DNA的提取 | 第74页 |
2.2 目的基因片段的PCR扩增、扩增产物的回收和克隆 | 第74-75页 |
2.3 测序和比对 | 第75-81页 |
2.4 鹅观草中Neotyphodium属和Epichloe属真菌的系统发育学差异 | 第81-82页 |
2.5 鹅观草中Neotyphodium属真菌的系统发育学分析 | 第82-87页 |
3 讨论 | 第8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1页 |
第五章 新种Neotyphodium sinica Z.W.Wang,Y.L.Ji et Y.Kang,sp.nov.的建立 | 第91-95页 |
综合讨论 | 第95-1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8-103页 |
全文结论 | 第103-105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05-106页 |
致谢 | 第1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