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概述 | 第9-16页 |
1.1 课题的提出 | 第9-11页 |
1.2 国外超限超载治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外治理超限超载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汽车超限超载治理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重点 | 第13-14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超限超载运输形式及危害 | 第16-23页 |
2.1 车辆限值规定 | 第16-17页 |
2.1.1 公路设计中规定的设计标准值及车辆限值 | 第16页 |
2.1.2 我国对超限超载车辆的规定 | 第16-17页 |
2.2 目前存在的超限超载运输形式 | 第17页 |
2.3 超限超载运输的危害 | 第17-22页 |
2.3.1 超限超载运输对行车安全的危害 | 第17-18页 |
2.3.2 超限超载运输对公路基础设施造成的危害 | 第18-22页 |
2.3.3 超限超载运输对路面和桥梁的破坏形式 | 第2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超限超载运输现状调查 | 第23-29页 |
3.1 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生产情况 | 第23-25页 |
3.2 超限超载运输情况 | 第25-28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四章 超限超载运输原因及现有治理对策分析 | 第29-36页 |
4.1 超限超载运输成因 | 第29-31页 |
4.1.1 收费政策因素 | 第29-30页 |
4.1.2 运力因素 | 第30页 |
4.1.3 价格因素 | 第30页 |
4.1.4 车辆吨位核定因素 | 第30-31页 |
4.2 治理超限超载运输的规定 | 第31-32页 |
4.2.1 国家关于车辆运输及安全管理的有关法律和规章 | 第31-32页 |
4.2.2 地方超限超载运运输管理规定 | 第32页 |
4.3 超限超载运输集中治理的成效及不足 | 第32-35页 |
4.3.1 取得的成效 | 第33-34页 |
4.3.2 存在的不足 | 第34-3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五章 计重收费 | 第36-42页 |
5.1 计重收费的概念和实施依据 | 第36-38页 |
5.1.1 计重收费的涵义 | 第36页 |
5.1.2 计重收费的法律依据 | 第36页 |
5.1.3 计重收费的理论 | 第36-37页 |
5.1.4 计重收费系统的实现方式 | 第37-38页 |
5.2 计重收费实施情况 | 第38-39页 |
5.3 计重收费存在的不足 | 第39-41页 |
5.4 计重收费的改进措施 | 第41页 |
5.4.1 改进公路计重收费标准 | 第41页 |
5.4.2 设置超限超载运输上限 | 第41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六章 超限超载运输控制的宏观策略 | 第42-52页 |
6.1 配套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| 第42-44页 |
6.1.1 我国目前交通法规体系 | 第42-43页 |
6.1.2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对策建议 | 第43-44页 |
6.2 强化行政管理措施 | 第44-46页 |
6.2.1 扩大运输车辆营运监管范围 | 第44页 |
6.2.2 加大驾驶员的管理力度 | 第44-45页 |
6.2.3 加强车辆设计生产改装管理 | 第45-46页 |
6.2.4 提高运输管理服务水平 | 第46页 |
6.3 加大经济手段治理 | 第46-49页 |
6.3.1 完善社会诚信体系 | 第47页 |
6.3.2 实行“一超三罚”制度 | 第47-48页 |
6.3.3 合理调整通行费收费标准和运价指导 | 第48页 |
6.3.4 征收重型车辆税 | 第48-49页 |
6.4 创新技术管理方法 | 第49-51页 |
6.4.1 依靠信息技术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| 第49-50页 |
6.4.2 研究推广应用动态检测装置 | 第50页 |
6.4.3 研究推广应用车载自动称重仪 | 第50页 |
6.4.4 以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 | 第50-51页 |
6.5 本章小节 | 第51-52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2-55页 |
7.1 本文工作总结 | 第52-53页 |
7.2 今后工作展望 | 第53-55页 |
附录 | 第55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