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微生物颗粒化技术 | 第9-11页 |
1.1.1 生物自凝聚现象 | 第9页 |
1.1.2 厌氧污泥颗粒化技术 | 第9-10页 |
1.1.3 好氧污泥颗粒化技术 | 第10页 |
1.1.4 微生物颗粒化的优点 | 第10-11页 |
1.2 好氧颗粒污泥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1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进展 | 第11-14页 |
1.2.2 国内研究进展 | 第14-15页 |
1.3 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因素 | 第15-17页 |
1.3.1 COD负荷 | 第15页 |
1.3.2 进水水质 | 第15-16页 |
1.3.3 沉降时间及沉降速度 | 第16页 |
1.3.4 水力停留时间 | 第16页 |
1.3.5 流体剪切力 | 第16-17页 |
1.3.6 接种污泥 | 第17页 |
1.4 好氧颗粒污泥的性质 | 第17-19页 |
1.4.1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态 | 第17页 |
1.4.2 沉淀性能 | 第17-18页 |
1.4.3 比重 | 第18页 |
1.4.4 比耗氧速率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SBR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研究 | 第19-37页 |
2.1 试验装置和方法 | 第19-23页 |
2.1.1 试验装置 | 第19-20页 |
2.1.2 试验方法 | 第20-22页 |
2.1.3 试验用水 | 第22页 |
2.1.4 接种污泥 | 第22-23页 |
2.1.5 试验项目及监测方法 | 第23页 |
2.2 SBR Ⅰ中絮状活性污泥向好氧颗粒污泥转化过程的研究 | 第23-30页 |
2.2.1 污泥颗粒化过程分析 | 第23-27页 |
2.2.2 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生物降解能力的变化分析 | 第27-30页 |
2.3 SBR Ⅱ中厌氧颗粒污泥向好氧颗粒污泥转化过程的研究 | 第30-35页 |
2.3.1 污泥颗粒化过程分析 | 第30-32页 |
2.3.2 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生物降解能力的变化分析 | 第32-35页 |
2.4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及其机型分析 | 第35-36页 |
2.4.1 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形成好氧颗粒污泥的过程及其机理分析 | 第35-36页 |
2.4.2 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形成好氧颗粒污泥的过程及其机理分析 | 第36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好氧颗粒污泥的性状研究 | 第37-44页 |
3.1 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相观察 | 第37-40页 |
3.1.1 光学显微观察 | 第37-38页 |
3.1.2 扫描电镜观察 | 第38-40页 |
3.2 好氧颗粒污泥的比重 | 第40-41页 |
3.2.1 试验目的 | 第40页 |
3.2.2 试验仪器与方法 | 第40页 |
3.2.3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0-41页 |
3.3 好氧颗粒污泥的含水率 | 第41页 |
3.4 好氧颗粒污泥的比耗氧速率 | 第41-43页 |
3.4.1 试验目的 | 第41页 |
3.4.2 试验设备方法 | 第41-42页 |
3.4.3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好氧颗粒污泥动力学研究 | 第44-55页 |
4.1 基质降解动力学研究 | 第44-51页 |
4.1.1 理论基础 | 第44-46页 |
4.1.2 试验方案 | 第46-47页 |
4.1.3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7-51页 |
4.2 污泥增长动力学研究 | 第51-54页 |
4.2.1 理论基础 | 第51页 |
4.2.2 试验方案 | 第51-52页 |
4.2.3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2-54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五章 好氧颗粒污泥处理模拟废水的周期反应特性 | 第55-69页 |
5.1 试验目的 | 第55页 |
5.2 试验方法和设备: | 第55页 |
5.2.1 试验方法 | 第55页 |
5.2.2 试验设备 | 第55页 |
5.3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5-67页 |
5.3.1 反应器内溶解氧的变化规律 | 第55-58页 |
5.3.2 SBR反应器去除污染物的周期反应特性 | 第58-6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第六章 研究展望 | 第69-70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5页 |
附录 | 第75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8-79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