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研究背景 | 第12-18页 |
1.1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3-18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状况 | 第13-14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4-18页 |
第二章 建立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的条件背景 | 第18-28页 |
2.1 宏观发展的需要 | 第18-19页 |
2.2 高校技术转移的推动 | 第19-23页 |
2.2.1 高校技术转移 | 第19-20页 |
2.2.2 高校技术转移的制约因素 | 第20-23页 |
2.3 技术中介的发展 | 第23-25页 |
2.3.1 技术中介概况 | 第23-24页 |
2.3.2 我国技术中介发展中的问题 | 第24-25页 |
2.4 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的建立 | 第25-28页 |
第三章 国内外大学技术转移机构发展概况及比较 | 第28-37页 |
3.1 美国大学技术转移组织 | 第28-29页 |
3.2 日本大学技术转移组织 | 第29-32页 |
3.3 加拿大大学技术转移组织 | 第32-33页 |
3.4 我国的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| 第33-34页 |
3.5 中外大学技术转移组织的比较 | 第34-37页 |
第四章 技术转移理论研究 | 第37-44页 |
4.1 斋藤优的NR关系论 | 第37-40页 |
4.1.1 NR关系的不相适应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动力 | 第37-38页 |
4.1.2 NR关系不相适应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原因 | 第38-39页 |
4.1.3 NR关系推动技术转移向高层次方向发展 | 第39页 |
4.1.4 NR关系决定了技术转移的规模和速度 | 第39页 |
4.1.5 国际技术转移产生的条件 | 第39-40页 |
4.2 NR关系理论的扩展 | 第40-44页 |
4.2.1 应用范围的扩大 | 第40-41页 |
4.2.2 理论构成要素的扩展 | 第41-44页 |
第五章 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的运行机制 | 第44-65页 |
5.1 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的动力机制 | 第45-50页 |
5.1.1 需求—资源关系分析 | 第45-49页 |
5.1.2 动力机制 | 第49-50页 |
5.2 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机制 | 第50-59页 |
5.2.1 相关主体关系 | 第52-53页 |
5.2.2 职能部门设置 | 第53-56页 |
5.2.3 资源要素配置规范 | 第56-59页 |
5.3 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的监督机制 | 第59-65页 |
5.3.1 问题与风险分析 | 第60-61页 |
5.3.2 外部监督机制 | 第61-63页 |
5.3.3 内部监督机制 | 第63-65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65-67页 |
6.1 本文主要结论 | 第65页 |
6.2 本文的局限性 | 第65-66页 |
6.3 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致谢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