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8-15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和概念说明 | 第8-10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文献回顾和研究定位 | 第11-14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5 论文结构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29页 |
2.1 福利制度分类研究 | 第15-19页 |
2.1.1 西方福利国家体制 | 第15-16页 |
2.1.2 东亚国家福利体制 | 第16-19页 |
2.2 福利制度发展的解释性研究 | 第19-25页 |
2.2.1 结构性解释 | 第19-20页 |
2.2.2 非结构性解释 | 第20-23页 |
2.2.3 小结 | 第23-25页 |
2.3 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革的研究 | 第25-28页 |
2.3.1 促发社会保障制度变革的因素 | 第25-26页 |
2.3.2 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变革方式的因素 | 第26-27页 |
2.3.3 小结 | 第27-2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东亚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比较 | 第29-40页 |
3.1 台湾 | 第29-31页 |
3.1.1 台湾的老年社会保障:职别性的社会保险 | 第29-30页 |
3.1.2 台湾福利制度的发展过程 | 第30-31页 |
3.2 香港 | 第31-34页 |
3.2.1 香港的退休保障:福利性与保险性计划并存 | 第31-32页 |
3.2.2 香港社会保障政策的决策倾向 | 第32-33页 |
3.2.3 从强积金建立的过程看中国政府的决策倾向 | 第33-34页 |
3.3 新加坡 | 第34-37页 |
3.3.1 中央公积金:完全积累的强制储蓄计划 | 第34-35页 |
3.3.2 新加坡的经济战略、政治战略和官方价值观 | 第35-37页 |
3.4 韩国 | 第37-39页 |
3.4.1 韩国养老金制度:基于基金积累的社会保险 | 第37页 |
3.4.2 韩国养老金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| 第37-39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4章 分析框架和基本假设 | 第40-46页 |
4.1 理论基础 | 第40-43页 |
4.1.1 “去商品化”工具和对“国家-市场”两分法的修正 | 第40-41页 |
4.1.2 政策体系与政策的相对关系 | 第41-42页 |
4.1.3 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 | 第42-43页 |
4.2 分析框架和基本概念说明 | 第43-45页 |
4.3 基本假设 | 第45-46页 |
第5章 中国城镇养老金制度的特征分析 | 第46-66页 |
5.1 中国城镇养老金制度的改革过程 | 第46-50页 |
5.1.1 新中国的制度初建(1949-1966) | 第46-47页 |
5.1.2 “文革”中的制度异化(1966-1976) | 第47页 |
5.1.3 改革开放初期的制度变化(1984-1991) | 第47-48页 |
5.1.4 深化改革时期的制度重构(1991-2000) | 第48-50页 |
5.1.5 2000 年以后的制度发展(2000-今) | 第50页 |
5.2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前的城镇养老金制度 | 第50-52页 |
5.3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的城镇养老金制度 | 第52-54页 |
5.4 特征分析:断裂与延续 | 第54-58页 |
5.5 特征概括:社会化、市场化、分层化 | 第58-61页 |
5.6 理论含义:“保守主义”的自由化版本? | 第61-64页 |
5.7 现实含义:“再商品化”与“逆向补偿” | 第64-66页 |
第6章 中国城镇养老金制度特征的形成过程分析 | 第66-92页 |
6.1 背景:历史遗产、社会转型、资源约束 | 第66页 |
6.2 社会保障政策的地位和价值取向 | 第66-74页 |
6.2.1 约束条件变化:市场从无到有和个人、企业、政府三方关系变化 | 第67-68页 |
6.2.2 经济政策优先:养老金领域个人、企业、政府三方关系相应变化 | 第68-71页 |
6.2.3 福利哲学保守:工作福利、特殊主义和国家“最后出场” | 第71-74页 |
6.3 决策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74-81页 |
6.3.1 社会保障政策的战略意义 | 第74-76页 |
6.3.2 淡薄的权利观念 | 第76-78页 |
6.3.3 传统文化的保守成分 | 第78-80页 |
6.3.4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| 第80-81页 |
6.4 决策可能性分析 | 第81-90页 |
6.4.1 国家结构的特征 | 第82-83页 |
6.4.2 社会反映的方式和强度 | 第83-85页 |
6.4.3 经济改革和养老金改革共识的建立 | 第85-87页 |
6.4.4 养老金改革措施的渐进性 | 第87-88页 |
6.4.5 建构养老金改革措施的科学性 | 第88-90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90-92页 |
第7章 2000 年后的中国城镇养老金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| 第92-99页 |
7.1 东北三省试点及其推广 | 第92-94页 |
7.1.1 东北三省试点的核心内容 | 第92-93页 |
7.1.2 国发 38 号文件确立的基本方向 | 第93-94页 |
7.2 “十一五”规划后的新动向 | 第94-95页 |
7.2.1 “十一五”规划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部分规定 | 第94-95页 |
7.2.2 对“十一五”规划中关于社会保障制度规定的评析 | 第95页 |
7.3 本章小结暨全文总结 | 第95-99页 |
第8章 结语 | 第99-102页 |
8.1 主要结论 | 第99-100页 |
8.2 本文新意 | 第100页 |
8.3 存在的问题 | 第100-101页 |
8.4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| 第101-10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2-111页 |
致谢 | 第111-112页 |
附录A | 第112-116页 |
附录B | 第116-117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17-11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