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3页 |
1.1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涵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管理 | 第9页 |
1.1.2 城市建设用地 | 第9-10页 |
1.1.3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| 第10页 |
1.2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1.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2-19页 |
1.3.1 编制管理 | 第13-16页 |
1.3.2 储备管理 | 第16-17页 |
1.3.3 出让管理 | 第17-18页 |
1.3.4 规划管理的评价系统 | 第18-19页 |
1.3.5 研究状况简评 | 第19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19-23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9-22页 |
1.4.2 创新点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的编制管理 | 第23-45页 |
2.1 规划编制管理的内容 | 第23-24页 |
2.2 编制过程中的利益主体分析 | 第24-32页 |
2.2.1 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| 第24-27页 |
2.2.2 利益主体的委托代理关系 | 第27-29页 |
2.2.3 利益主体决策博弈 | 第29-32页 |
2.3 编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2-35页 |
2.3.1 忽视利益相关者诉求 | 第32-33页 |
2.3.2 信息不对称 | 第33-34页 |
2.3.3 决策过程的非民主化 | 第34-35页 |
2.3.4 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| 第35页 |
2.4 编制过程的完善——管治理念的导入 | 第35-38页 |
2.4.1 导入管治理念的意义 | 第35-36页 |
2.4.2 辩论式规划——管治理念的应用 | 第36-38页 |
2.5 编制管理的制度完善 | 第38-44页 |
2.5.1 规划委员会制度 | 第38-40页 |
2.5.2 上诉委员会制度 | 第40-44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三章 建设用地的储备管理 | 第45-69页 |
3.1 建设用地储备模式 | 第45-48页 |
3.1.1 储备模式分析 | 第45-47页 |
3.1.2 储备模式目标改进 | 第47-48页 |
3.2 建设用地储备资金循环体系 | 第48-54页 |
3.2.1 资金来源分析 | 第48-49页 |
3.2.2 融资风险分析 | 第49-50页 |
3.2.3 资金循环体系构建 | 第50-54页 |
3.3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| 第54-61页 |
3.3.1 预测的重点 | 第54页 |
3.3.2 水资源约束 | 第54-55页 |
3.3.3 预测方法 | 第55-58页 |
3.3.4 预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| 第58-61页 |
3.4 土地储备规模 | 第61-68页 |
3.4.1 影响土地储备规模的因素 | 第61-62页 |
3.4.2 土地储备量的模型 | 第62-67页 |
3.4.3 模型的进一步讨论 | 第67-68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四章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管理 | 第69-84页 |
4.1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立方式 | 第69-74页 |
4.1.1 划拨方式 | 第69页 |
4.1.2 出让方式 | 第69-71页 |
4.1.3 设立方式的比较分析 | 第71-74页 |
4.2 出让流程 | 第74-76页 |
4.2.1 协议出让流程 | 第74-75页 |
4.2.2 公开竞价出让流程 | 第75-76页 |
4.3 出让过程中的问题 | 第76-78页 |
4.3.1 开发商的“串标”问题 | 第76-77页 |
4.3.2 开发商与出让方的合谋问题 | 第77-78页 |
4.4 出让过程的治理对策 | 第78-83页 |
4.4.1 开发商串标的治理对策 | 第78-81页 |
4.4.2 开发商与政府公务员合谋的治理对策 | 第81-83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3-84页 |
第五章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效果评价 | 第84-100页 |
5.1 评价依据标准和基础理论 | 第84-87页 |
5.1.1 评价依据 | 第84-85页 |
5.1.2 评价标准 | 第85页 |
5.1.3 基础理论 | 第85-87页 |
5.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| 第87-88页 |
5.2.1 科学性原则 | 第87页 |
5.2.2 整体性与层次性原则 | 第87页 |
5.2.3 可操作性原则 | 第87页 |
5.2.4 动态性原则 | 第87-88页 |
5.3 评价指标的选取 | 第88-96页 |
5.3.1 经济效益 | 第88-91页 |
5.3.2 社会效益 | 第91-94页 |
5.3.3 生态效益 | 第94-95页 |
5.3.4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| 第95-96页 |
5.4 评价指标的处理 | 第96-97页 |
5.4.1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| 第96页 |
5.4.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96-97页 |
5.5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效果综合评价 | 第97-99页 |
5.5.1 单项评价指标的评判标准 | 第97-98页 |
5.5.2 综合评价 | 第98-99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99-100页 |
第六章 天津市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分析 | 第100-114页 |
6.1 天津城市化发展历程 | 第100-101页 |
6.2 城市化进程对天津经济发展及就业的影响 | 第101-103页 |
6.3 天津市建设用地资源配置现状概要分析 | 第103-106页 |
6.3.1 用地规模呈粗放式增长态势 | 第103-104页 |
6.3.2 建设用地产出水平低 | 第104-106页 |
6.4 天津建设用地资源配置优化度 | 第106-112页 |
6.5 天津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综合评价 | 第112-113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113-114页 |
第七章全文总结与展望 | 第114-116页 |
7.1 全文总结 | 第114页 |
7.2 研究展望 | 第114-11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6-126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126-127页 |
致谢 | 第12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