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微生物学论文--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

北极海洋细菌Polaribacter sp. SM1127胞外多糖的研究

中文摘要第7-10页
ABSTRACT第10-13页
缩写第14-15页
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第15-3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5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细菌胞外多糖第16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海洋细菌胞外多糖第24-27页
    1.2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立题依据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内容第28-30页
第二章 北极海洋细菌中胞外多糖产生菌的筛选和鉴定第30-41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30页
    2.2 材料、试剂与仪器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菌株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主要试剂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主要仪器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培养基第32页
    2.3 实验方法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苯酚-硫酸法制作总糖含量标准曲线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样品中总糖含量的测定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刚果红平板法和液体发酵法筛选高产胞外多糖菌株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PCR扩增菌株SM1127的16S rRNA基因序列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Neighbor-joining法构建菌株SM1127的系统发育树第34-35页
    2.4 结果与分析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总糖含量标准曲线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高产胞外多糖菌株的筛选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菌株SM1127的初步鉴定第37-39页
    2.5 讨论第39-41页
第三章 Polaribacter sp. SM1127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优化第41-57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41-42页
    3.2 材料、试剂与仪器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实验菌株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主要试剂与药品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主要仪器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培养基第42页
    3.3 实验方法第42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单因子法优化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响应面法优化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菌株SM1127的5L罐补料发酵第48-49页
    3.4 结果与分析第49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不同培养条件对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最优产糖条件的探究第51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菌株SM1127的5L罐补料发酵第55-56页
    3.5 讨论第56-57页
第四章 Polaribacter sp. SM1127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第57-69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57页
    4.2 材料、试剂与仪器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菌株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主要试剂与药品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主要仪器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培养基第58-59页
    4.3 实验方法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乙醇沉淀法提取胞外多糖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复合蛋白酶法去除胞外多糖中的蛋白质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DEAE-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Sepharose 4B凝胶层析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纯化的胞外多糖的纯度检验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法检测胞外多糖的糖基组成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法检测胞外多糖的糖苷键连接类型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8 TSK Gel G5000PW分子筛层析法检测胞外多糖的分子量第61页
    4.4 结果与分析第61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胞外多糖的结构解析第64-67页
    4.5 讨论第67-69页
第五章 Polaribacter sp. SM1127胞外多糖的流变学性质研究第69-77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69页
    5.2 材料、试剂与仪器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实验样品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主要试剂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主要仪器第70页
    5.3 实验方法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不同浓度胞外多糖溶液粘度的测定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不同浓度胞外多糖溶液在不同剪切速率下粘度的测定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不同浓度胞外多糖溶液在不同温度下粘度的测定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胞外多糖溶液在不同pH下粘度的测定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胞外多糖溶液在不同盐及盐浓度下粘度的测定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胞外多糖溶液触变性的测定第71页
    5.4 结果与分析第71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胞外多糖的浓度对溶液粘度的影响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剪切速率对不同浓度的胞外多糖溶液粘度的影响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温度对不同浓度的胞外多糖溶液粘度的影响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pH对胞外多糖溶液粘度的影响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盐及盐浓度对胞外多糖溶液粘度的影响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6 胞外多糖溶液的触变性第75-76页
    5.5 讨论第76-77页
第六章 Polaribacter sp. SM1127胞外多糖的应用潜力研究第77-97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77-78页
    6.2 材料、试剂与仪器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实验样品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主要试剂与药品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主要仪器第79页
    6.3 实验方法第79-8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胞外多糖的KM小鼠急性经口毒性实验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胞外多糖的日本白色大耳兔皮肤刺激性实验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胞外多糖在81%和43%相对湿度下吸湿率的测定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胞外多糖在干硅胶环境中保湿率的测定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胞外多糖对有机自由基(DPPH·)清除率的测定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6 胞外多糖对羟自由基(·OH)清除率的测定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7 胞外多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(O_2~-·)清除率的测定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8 流式细胞仪检测低温下的不同胞外多糖浓度中HDF的存活率第84-85页
    6.4 结果与分析第85-94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胞外多糖的安全性评价第85-89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胞外多糖的吸湿、保湿效果第89-91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效果第91-93页
        6.4.4 胞外多糖对HDF的低温保护作用第93-94页
    6.5 讨论第94-97页
全文总结与展望第97-100页
    1 本论文取得的创新性结果第97-98页
    2 本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第98-100页
参考文献第100-109页
致谢第109-111页
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11-113页
附件第113-122页

论文共12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黄翅大白蚁肠道转录组比较分析及中肠木聚糖酶的纯化
下一篇:假单胞菌中乙偶姻代谢途径及新型L-乳酸脱氢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