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| 1.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| 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1.3 本次研究的创新 | 第11页 |
| 1.4 研究方法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结构 | 第11-14页 |
| 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1页 |
| 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| 1.4.3 研究结构 | 第12-14页 |
| 第2章 经济收益、会计收益和收益宽幅现象综述 | 第14-18页 |
| 2.1 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 | 第14-15页 |
| 2.2 会计收益与资产定价 | 第15-16页 |
| 2.3 收益宽幅现象综述 | 第16-18页 |
| 2.3.1 收益宽幅现象的形成 | 第16-17页 |
| 2.3.2 收益宽幅的概念 | 第17页 |
| 2.3.3 收益宽幅现象深层次的危害 | 第17-18页 |
| 第3章 货币资产形态与实物资产形态间的收益宽幅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8-30页 |
| 3.1 货币资产形态与实物资产形态的收益宽幅 | 第18-25页 |
| 3.1.1 货币资产形态与实物资产形态间的收益宽幅度的计算公式 | 第18-19页 |
| 3.1.2 货币资产形态与实物资产形态间收益宽幅度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19-25页 |
| 3.2 货币资产形态与实物资产形态间的收益宽幅的影响因素 | 第25-30页 |
| 第4章 货币资产形态与实物资产形态间收益宽幅现象的实证研究 | 第30-48页 |
| 4.1 研究设计 | 第30-32页 |
| 4.1.1 VEC 模型的选取 | 第30-31页 |
| 4.1.2 VEC 模型的建立 | 第31-32页 |
| 4.1.3 面板样本的选取与数据的来源 | 第32页 |
| 4.2 研究结果分析 | 第32-48页 |
| 4.2.1 滞后阶数的确定与协整检验 | 第33-40页 |
| 4.2.2 实证结果分析 | 第40-43页 |
| 4.2.3 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| 第43-48页 |
| 第5章 结论及不足 | 第48-52页 |
| 5.1 结论 | 第48-49页 |
| 5.2 本次研究中的不足 | 第49-50页 |
| 5.3 对于未来研究的设想 | 第50-5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2-54页 |
| 致谢 | 第54-55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