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中学历史教学中隐性知识的探讨
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前言 | 第11-18页 |
| 一、选题缘由 | 第11-13页 |
| 二、相关文献 | 第13-16页 |
| 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| 四、创新之处 | 第16-18页 |
| 第一章 中学历史教学中隐性知识的概述 | 第18-30页 |
| 第一节 历史隐性知识的相关概念 | 第18-21页 |
| 一、隐性知识 | 第18-19页 |
| 二、历史隐性知识 | 第19-20页 |
| 三、历史显性知识与历史隐性知识的关系 | 第20-21页 |
| 第二节 历史隐性知识的分类 | 第21-26页 |
| 一、有效隐性知识和无效隐性知识 | 第22-23页 |
| 二、历史教材上的隐性知识和师生身上的隐性知识 | 第23-26页 |
| 第三节 历史隐性知识的特征 | 第26-30页 |
| 一、个体差异性 | 第26-27页 |
| 二、不确定性 | 第27-28页 |
| 三、社会性 | 第28页 |
| 四、实践性 | 第28-30页 |
| 第二章 中学历史教学中隐性知识的挖掘 | 第30-37页 |
| 第一节 历史教材与历史隐性知识 | 第30-33页 |
| 一、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要求 | 第30-32页 |
| 二、教学目标的要求 | 第32页 |
| 三、中高考的要求 | 第32-33页 |
| 第二节 历史教师与历史隐性知识 | 第33-34页 |
| 一、社会环境的制约 | 第33-34页 |
| 二、教师自身的局限 | 第34页 |
| 第三节 学生与历史隐性知识 | 第34-37页 |
| 一、学生认知发展水平 | 第35页 |
| 二、历史知识的内化 | 第35-36页 |
| 三、社会文化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| 第三章 中学历史教学中隐性知识的利用原则 | 第37-42页 |
| 第一节“以人为本”原则 | 第37-38页 |
| 第二节 有效性原则 | 第38-39页 |
| 第三节 规范化原则 | 第39-40页 |
| 第四节 实践性原则 | 第40-42页 |
| 第四章 中学历史教学中隐性知识的利用方法 | 第42-57页 |
| 第一节 历史隐性知识的利用策略 | 第42-54页 |
| 一、开发历史教师身上的隐性知识 | 第42-51页 |
| 二、开发学生身上的历史隐性知识 | 第51-54页 |
| 第二节 历史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步骤 | 第54-57页 |
| 结语 | 第57-5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8-60页 |
| 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