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6页 |
导言 | 第17-32页 |
一、 选题意义 | 第18-21页 |
(一) 理论意义 | 第18-19页 |
(二) 现实意义 | 第19-21页 |
二、 研究现状综述 | 第21-27页 |
(一)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| 第21-24页 |
(二)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| 第24-27页 |
三、 研究内容、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| 第27-32页 |
(一) 研究内容 | 第27-30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30页 |
(三) 研究创新之处 | 第30-32页 |
第一章 本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缘起 | 第32-74页 |
一、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32-40页 |
(一) 生态主义 | 第32-34页 |
(二) 生态社会主义 | 第34-37页 |
(三)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 | 第37-40页 |
二、 本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社会背景 | 第40-58页 |
(一) 资本主义国家遭遇的生态危机 | 第40-47页 |
(二) 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 | 第47-54页 |
(三) 西方社会生态运动的蓬勃发展 | 第54-58页 |
二、 本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 | 第58-74页 |
(一)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 | 第58-62页 |
(二) 法兰克福学派的生态批判理论 | 第62-65页 |
(三) 阿尔杜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 | 第65-68页 |
(四) 西方生态中心主义理论 | 第68-74页 |
第二章 本顿对历史唯物主义的“批判”与“建构” | 第74-105页 |
一、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“批判” | 第74-91页 |
(一) 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学间的“裂缝”(hiatus) | 第75-82页 |
(二)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“批判” | 第82-91页 |
二、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绿色“构建” | 第91-105页 |
(一) 肯定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| 第92-93页 |
(二) 生产改造型劳动过程与生态调节型劳动过程的二分 | 第93-99页 |
(三) 以“适应性技术”代替“改造性技术” | 第99-105页 |
第三章 本顿对“自然极限”的解读 | 第105-139页 |
一、 本顿“自然极限”思想的提出 | 第105-118页 |
(一)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实质是一种“自然极限”理论 | 第106-114页 |
(二) 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尔萨斯“自然极限”理论的批判 | 第114-116页 |
(三) 本顿对“自然极限”客观性的承认 | 第116-118页 |
二、 “自然极限”与人类解放的统一 | 第118-139页 |
(一) 自然与解放的多维度理解 | 第118-131页 |
(二) 未来社会解放的两种视角——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 | 第131-133页 |
(三) “自然极限”与人类解放统一的路径选择 | 第133-139页 |
第四章 本顿对未来绿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构想 | 第139-166页 |
一、 资本主义社会的反生态性 | 第139-146页 |
(一) 非还原的自然主义 | 第139-142页 |
(二) “支配自然”的观念 | 第142-144页 |
(三) 工业主义意识形态 | 第144-146页 |
二、 生态地反思传统社会主义——以苏联为例 | 第146-153页 |
(一) 苏联的社会主义环境运动 | 第147-149页 |
(二) 苏联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| 第149-153页 |
三、 生态自治主义——社会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融合 | 第153-166页 |
(一) 绿色社会主义的两种范型 | 第153-156页 |
(二) 生态自治主义的内涵 | 第156-160页 |
(三) 生态自治主义的建构 | 第160-166页 |
第五章 本顿与格伦德曼之间的论争 | 第166-206页 |
一、 关于生态问题的一般看法 | 第167-180页 |
(一) 什么是生态问题? | 第167-172页 |
(二) 生态危机的成因 | 第172-180页 |
二、 对马克思“人类中心主义”的态度 | 第180-187页 |
(一) 格伦德曼对马克思“人类中心主义”的辩护 | 第180-184页 |
(二) 本顿对马克思“人类中心主义”的批评 | 第184-187页 |
三、 “支配自然”还是“适应自然” | 第187-197页 |
(一) 格伦德曼对“支配自然”观念的辨析 | 第187-195页 |
(二) 本顿以“适应自然”代替“支配自然” | 第195-197页 |
四、 “技术进化观”与“技术革新” | 第197-206页 |
(一) 格伦德曼的技术进化思想 | 第197-199页 |
(二) 本顿科学技术革新的生态意蕴 | 第199-206页 |
第六章 本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评析 | 第206-228页 |
一、 本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 | 第206-212页 |
(一) 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视域 | 第206-209页 |
(二) 确证了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| 第209-211页 |
(三) 开启了当代认识和解决生态问题的新视角 | 第211-212页 |
二、 本顿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| 第212-220页 |
(一) 科学技术认识上的片面性 | 第213-215页 |
(二) 生态社会主义理想的乌托邦色彩 | 第215-217页 |
(三) 生态中心主义的立场弱化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| 第217-220页 |
三、 本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| 第220-228页 |
(一) 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正确的自然观为指导 | 第221-223页 |
(二) 生态文明建设应重视科学技术的生态化 | 第223-225页 |
(三) 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和谐的生态价值观 | 第225-22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28-24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| 第242-243页 |
致谢 | 第243-2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