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| 第17-18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框架 | 第18-20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3.3 研究框架 | 第19-20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20-22页 |
2 相关研究理论 | 第22-34页 |
2.1 低碳运输理念分析 | 第22-25页 |
2.1.1 低碳经济理念 | 第22-23页 |
2.1.2 低碳运输理念 | 第23-24页 |
2.1.3 低碳运输的发展目标及实现途径 | 第24-25页 |
2.2 碳税机制理念分析 | 第25-33页 |
2.2.1 碳税的概念 | 第26-27页 |
2.2.2 碳税的影响机制 | 第27-28页 |
2.2.3 碳税税率分析 | 第28-32页 |
2.2.4 发达国家征收碳税的启示 | 第32-33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3 公路与铁路运输技术经济特点及碳排放分析 | 第34-52页 |
3.1 公路与铁路运输概况 | 第34-40页 |
3.1.1 公路运输概况 | 第34-37页 |
3.1.2 铁路运输概况 | 第37-39页 |
3.1.3 铁路与公路运输技术经济特征比较 | 第39-40页 |
3.2 公路与铁路货物运输能耗概况 | 第40-44页 |
3.2.1 铁路与公路运输能耗比较分析 | 第40-42页 |
3.2.2 铁路与公路运输能耗强度分析 | 第42-44页 |
3.3 公路与铁路货物运输碳排放概况 | 第44-51页 |
3.3.1 铁路与公路运输碳排放量比较分析 | 第44-45页 |
3.3.2 铁路与公路运输碳排放量强度分析 | 第45-5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4 考虑碳排放的公铁联运流量转移模型 | 第52-66页 |
4.1 问题的提出 | 第52-54页 |
4.1.1 问题的描述 | 第52-53页 |
4.1.2 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| 第53-54页 |
4.2 建模思路 | 第54-56页 |
4.3 建模理论基础 | 第56-59页 |
4.3.1 最优化问题 | 第56-57页 |
4.3.2 时间窗 | 第57-59页 |
4.4 以运输费用最小为目标公铁联运运输方式选择模型 | 第59-62页 |
4.4.1 决策变量及参数定义 | 第59-60页 |
4.4.2 目标函数分析 | 第60-61页 |
4.4.3 约束条件分析 | 第61页 |
4.4.4 数学模型 | 第61-62页 |
4.5 考虑碳排放的公铁联运流量转移模型 | 第62-64页 |
4.5.1 决策变量及参数定义 | 第62-63页 |
4.5.2 目标函数分析 | 第63页 |
4.5.3 数学模型 | 第63-64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4-66页 |
5 算例分析 | 第66-82页 |
5.1 算例描述 | 第66-68页 |
5.2 相关参数标定 | 第68-73页 |
5.2.1 运输里程标定 | 第68-69页 |
5.2.2 运输费用标定 | 第69-70页 |
5.2.3 运输时间标定 | 第70-72页 |
5.2.4 碳排放强度标定 | 第72页 |
5.2.5 碳税税率标定 | 第72-73页 |
5.2.6 转运参数的确定 | 第73页 |
5.3 算例求解及结果分析 | 第73-7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9-82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82-84页 |
6.1 本文主要工作 | 第82-83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83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8页 |
附录A | 第88-90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90-94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