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10-17页 |
1.1 稻田节肢动物组成结构及动态 | 第10-11页 |
1.1.1 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 | 第10-11页 |
1.1.2 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动态变化 | 第11页 |
1.2 稻田节肢动物多样性影响因素 | 第11-14页 |
1.2.1 非稻田生境对稻田节肢动物影响 | 第12页 |
1.2.2 农药对节肢动物的影响 | 第12-13页 |
1.2.3 田间管理和栽培措施等对稻田节肢动物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1.2.4 栽培品种对稻田节肢动物的影响 | 第14页 |
1.3 非稻田生境控害 | 第14-15页 |
1.3.1 生境控害假说 | 第14页 |
1.3.2 生境控害的生态学机制及主要操作措施 | 第14-15页 |
1.4 稻田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概况 | 第15-16页 |
1.5 选题依据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6-17页 |
材料与方法 | 第17-19页 |
2.1 试验地概况 | 第17页 |
2.2 试验设计 | 第17页 |
2.2.1 试验田设计 | 第17页 |
2.2.2 水稻栽培品种 | 第17页 |
2.3 试验方案设计 | 第17页 |
2.3.1 取样方案设计 | 第17页 |
2.3.2 调查采集时间 | 第17页 |
2.4 取样方法 | 第17-18页 |
2.5 标本鉴定 | 第18页 |
2.6 节肢动物功能团的划分 | 第18页 |
2.7 分析方法 | 第18-19页 |
2.8 数据分析 | 第19页 |
结果与分析 | 第19-50页 |
3.1 龙吉稻田节肢动物功能团结构 | 第19-40页 |
3.1.1 早、晚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 | 第19-37页 |
3.1.2 早、晚稻节肢动物各功能团组成结构 | 第37-40页 |
3.2 节肢动物各功能团个体数量的动态变化 | 第40-42页 |
3.2.1 早稻田节肢动物各功能团个体数量的动态变化 | 第40-41页 |
3.2.2 晚稻田节肢动物各功能团个体数量的动态变化 | 第41-42页 |
3.3 龙吉稻田各功能团优势科(种)组成 | 第42-46页 |
3.3.1 早稻田各功能团优势科(种)组成 | 第42-44页 |
3.3.2 晚稻田各功能团优势科(种)组成 | 第44-46页 |
3.4 早晚稻节肢动物群落物种丰富度、物种丰盛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动态变化 | 第46-50页 |
3.4.1 物种丰富度动态 | 第46页 |
3.4.2 物种丰盛度动态变化 | 第46-47页 |
3.4.3 多样性指数的动态变化 | 第47-50页 |
结论与讨论 | 第50-54页 |
4.1 早晚稻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比较 | 第50-51页 |
4.2 早晚稻各功能团的个体数量的动态变化 | 第51-52页 |
4.3 早晚稻节肢动物各功能团优势科(种)比较 | 第52页 |
4.4 早晚稻节肢动物群落物种丰富度、物种丰盛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动态变化 | 第52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