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科学研究工作论文

高校科研项目评价问题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20页
    1.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高校科技评价研究现状综述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高校科技评价研究现状综述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高校科技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第13-15页
    1.3 基于过程的科研项目评价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基于过程的科研项目评价方法概述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基于过程的科研项目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第16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主要研究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研究方法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技术路线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5 本文的创新点第18-20页
第二章 高校科研项目评价理论基础第20-26页
    2.1 高校科研项目评价的相关内涵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高校科研项目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高校科研项目评价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高校科研项目评价的原则第21-22页
    2.2 高校科研项目全过程评价的基本理论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高校科研项目全过程评价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高校科研项目全过程评价的基本原理第22-25页
    2.3 小结第25-26页
第三章 高校科研项目全过程评价模型第26-39页
    3.1 项目管理的引入第26页
    3.2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第26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成熟度模型基本概念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循环优化的过程方法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项目管理成熟度关键过程域第30-31页
    3.3 高校科研项目成熟度模型构建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高校科研项目成熟度模型的构建原则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高校科研项目成熟度模型构建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高校科研项目成熟度模型及四个能级的基本特征第32-34页
    3.4 高校科研项目评价持续过程改进协同创新能力模型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产学研用对接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高校科研项目全过程持续改进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高校科研项目评价层级持续循环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高校科研项目评价持续过程改进协同创新能力模型第37-38页
    3.5 小结第38-39页
第四章 高校科研项目全过程评价第39-56页
    4.1 高校科研项目全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第39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项目立项评价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项目实施评价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项目验收评价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成果转化评价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不同类型项目的指标区别第46-47页
    4.2 指标的选择筛选和权重确定的方法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德尔菲法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层次分析法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模糊评价方法第48页
    4.3 指标体系的确定和权重计算第48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指标体系的确定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指标权重对比关系的获取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指标权重的计算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评价指标的评分计算方式第54-55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55-56页
第五章 高校科研项目评价流程与思路第56-64页
    5.1 高校科研项目全过程评价总体思路第56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能力创新模型成熟度定级与越级说明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高校科研项目评价持续过程改进协同创新能力模型的实施第58-60页
    5.2 模拟高校科研项目立项阶段评价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高校科研项目立项背景介绍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立项评价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项目立项实施情况验证第62-63页
    5.3 小结第63-64页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4-66页
    6.1 全文总结第64-65页
    6.2 工作展望第65-66页
参考文献第66-71页
附录第71-73页
致谢第73-74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4页

论文共7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学地理教学与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探析
下一篇:初中地理课堂“生生互动”教学策略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