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1 绪论 | 第11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4页 |
1.1.1 国际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1.2 国内新形势 | 第13-14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5-20页 |
1.3.1 粮食安全的有关内涵 | 第15-16页 |
1.3.2 对粮食安全衡量标准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3.3 对粮食进口与粮食安全的研究 | 第17页 |
1.3.4 对粮食安全影响因素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3.5 对我国粮食安全状况的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3.6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| 第19-20页 |
1.4 研究方法和内容 | 第20-22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20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20-22页 |
1.5 创新与不足之处 | 第22-23页 |
1.5.1 本文创新点 | 第22页 |
1.5.2 不足之处 | 第22-23页 |
2 维护粮食安全必要性的理论分析 | 第23-29页 |
2.1 大量进口对粮食产业安全产生冲击 | 第23-24页 |
2.2 粮食安全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 | 第24页 |
2.3 粮食的公共产品属性要求政府必须提供支持 | 第24-25页 |
2.4 粮食的外部性要求政府应当给予补贴 | 第25页 |
2.5 蛛网理论要求政府对粮食市场进行干预 | 第25-28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3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问题分析 | 第29-41页 |
3.1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| 第29-35页 |
3.1.1 粮食进口依赖程度 | 第29-31页 |
3.1.2 粮食储备水平 | 第31页 |
3.1.3 粮食产量和生产波动率 | 第31-33页 |
3.1.4 人均粮食占有量 | 第33-34页 |
3.1.5 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保障水平 | 第34-35页 |
3.1.6 本节小结 | 第35页 |
3.2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 | 第35-40页 |
3.2.1 粮食进口规模扩大 | 第35-36页 |
3.2.2 产能提升空间小,增产难度大 | 第36-38页 |
3.2.3 单产提高困难 | 第38页 |
3.2.4 粮食主产区旱情严重 | 第38-39页 |
3.2.5 粮食国际竞争力弱 | 第39页 |
3.2.6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低 | 第39-40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4 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1-64页 |
4.1 粮食进口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4.1.1 进口是国内粮食生产的必要补充 | 第41-42页 |
4.1.2 大量进口对粮食安全产生冲击 | 第42页 |
4.2 影响粮食供给的因素 | 第42-50页 |
4.2.1 资源环境的约束 | 第42-44页 |
4.2.2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| 第44-45页 |
4.2.3 科技与劳动者素质 | 第45-48页 |
4.2.4 国内支持政策 | 第48-50页 |
4.3 影响粮食需求的因素 | 第50-52页 |
4.3.1 人口增长 | 第50-51页 |
4.3.2 城镇化和膳食结构的改善 | 第51页 |
4.3.3 工业用粮的增加 | 第51-52页 |
4.3.4 粮食浪费 | 第52页 |
4.4 粮食流通体系 | 第52-53页 |
4.5 粮食的国际竞争力 | 第53-61页 |
4.5.1 生产率的比较 | 第53-59页 |
4.5.2 生产成本比较 | 第59-61页 |
4.5.3 本节小结 | 第61页 |
4.6 国际政治关系 | 第61-62页 |
4.7 国际贸易自由化 | 第62-63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5 我国粮食供需短期发展趋势及进口规模预测 | 第64-70页 |
5.1 ARIMA模型介绍 | 第64-65页 |
5.1.1 模型概述 | 第64-65页 |
5.1.2 ARIMA模型预测的基本步骤 | 第65页 |
5.2 2016年—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预测 | 第65-67页 |
5.3 2016年—2020年我国粮食供给预测 | 第67-68页 |
5.4 2016年—2020年我国粮食供需情况及进口规模预测 | 第68-69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6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| 第70-80页 |
6.1 利用国际市场,适度进口 | 第70页 |
6.2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| 第70-74页 |
6.2.1 切实保护耕地 | 第70-71页 |
6.2.2 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| 第71-72页 |
6.2.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| 第72-73页 |
6.2.4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提高劳动者素质 | 第73-74页 |
6.3 引导粮食消费结构调整 | 第74页 |
6.3.1 提倡科学健康的粮食消费观 | 第74页 |
6.3.2 严格控制工业用粮 | 第74页 |
6.3.3 减少粮食浪费 | 第74页 |
6.4 改革粮食流通体制,完善粮食储备制度 | 第74-77页 |
6.4.1 改革粮食流通体制 | 第74-75页 |
6.4.2 建立完备的粮食储备制度 | 第75-76页 |
6.4.3 利用“互联网+粮食”加强粮食流通 | 第76-77页 |
6.5 提高我国粮食的国际竞争力 | 第77页 |
6.5.1 调整粮食生产的地区结构,降低粮食价格 | 第77页 |
6.5.2 适度规模化经营 | 第77页 |
6.6 与粮食出口大国建立良好政治关系 | 第77-78页 |
6.7 建立海外粮食生产基地 | 第78页 |
6.8 充分利用WTO“绿箱”规则 | 第78-79页 |
6.9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 | 第79-80页 |
7 结论 | 第80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5页 |
后记 | 第85-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