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有机化学论文

功能芳香杂环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前言第12-23页
    1.1 绪论第12页
    1.2 萘酰亚胺在药物治疗领域中的应用第12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萘酰亚胺衍生物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具有其他活性的萘酰亚胺衍生物(抗菌、抗原虫、抗氧化和抗病毒活性)第16-17页
    1.3 20家族β-N-乙酰己糖胺酶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20家族β-N-乙酰己糖胺酶生理功能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1 细菌β-N-乙酰己糖胺酶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2 真菌β-N-乙酰己糖胺酶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3 植物β-N-乙酰己糖胺酶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4 哺乳动物β-N-乙酰己糖胺酶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5 昆虫β-N-乙酰己糖胺酶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20家族β-N-乙酰己糖胺酶催化水解机理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20家族β-N-乙酰己糖胺酶抑制剂第20-21页
    1.4 本论文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第21-23页
第二章 人类β-N-乙酰己糖胺酶抑制剂的设计、合成及蛋白结合模式分析第23-46页
    2.1 课题背景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溶酶体贮积病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骨关节炎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基于萘酰亚胺结构的β-N-乙酰己糖胺酶抑制剂第25-26页
    2.2 课题研究思路第26页
    2.3 分子合成第26-28页
    2.4 人类β-N-乙酰己糖胺酶抑制活性第28-31页
    2.5 抑制剂与人类β-N-乙酰己糖胺酶分子对接第31-33页
    2.6 实验部分第33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分子合成方法与结构表征第3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蛋白抑制常数测定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2.6.3 分子对接第44-45页
    2.7 本章小结第45-46页
第三章 亚洲玉米螟β-N-乙酰己糖胺酶ofHex2抑制剂的设计、合成及蛋白结合模式分析第46-67页
    3.1 课题背景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亚洲玉米螟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亚洲玉米螟β-N-乙酰己糖胺酶OfHex2第46-47页
    3.2 课题研究思路第47-48页
    3.3 分子合成第4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化合物合成路线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化合物具体合成方法及表征数据第51-59页
    3.4 化合物ofHex2抑制活性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化合物酶抑制动力学的测定方法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化合物酶抑制动力学的测定结果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化合物构效关系讨论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化合物Ⅱ-1e对不同来源β-N-乙酰己糖胺酶的选择性第61页
    3.5 分子与蛋白对接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分子与蛋白对接实验方法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分子与蛋白对接结果第62-63页
    3.6 色氨酸荧光滴定第63-65页
    3.7 化合物杀虫活性第65-66页
    3.8 本章小结第66-67页
第四章 亚洲玉米螟β-N-乙酰己糖胺酶ofHex1选择性抑制剂的设计、合成及结合模式分析第67-73页
    4.1 选题依据第67页
    4.2 亚洲玉米螟β-N-乙酰己糖胺酶ofHex1第67-68页
    4.3 亚洲玉米螟β-N-乙酰己糖胺酶ofHex1结构特点第68-69页
    4.4 亚洲玉米螟β-N-乙酰己糖胺酶ofHex1选择性抑制剂的设计、合成第69-71页
    4.5 化合物合成及结构表征第71页
    4.6 化合物蛋白抑制活性及蛋白结合模式讨论第71-72页
    4.7 本章小结第72-73页
第五章 新型2-苯基-1,3-噁唑衍生物的设计、合成与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第73-84页
    5.1 研究背景第73-74页
    5.2 课题研究思路第74-75页
    5.3 化合物合成路线第75-76页
    5.4 化合物合成方法及结构表征第76-81页
    5.5 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第81-82页
    5.6 化合物几丁质酶对接测试第82-83页
    5.7 本章小结第83-84页
第六章 基于二噻吩基乙烯及氟硼吡咯结构光致变色功能材料分子的设计、合成与改进第84-119页
    6.1 课题背景第84-9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二芳基乙烯光致变色系统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二芳基乙烯分子性质特点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2.1 热稳定性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2.2 耐疲劳性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2.3 吸收光谱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2.4 响应时间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二噻吩基全氟代环戊烯控制的光开关分子第87-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3.1 荧光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3.2 磷光第8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3.3 红外光谱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3.4 电导率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氟硼吡咯第90-9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4.1 固体荧光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4.2 光敏染料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4.3 光电转化材料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4.4 分子器件第9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5 研究基础第93-94页
    6.2 以共轭羧酸为锚定基团的光致变色功能材料分子第94-10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分子设计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分子合成第95-9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分子稳态光谱性质测试第98-100页
    6.3 以双环[1.1.1]戊烷-1-羧酸为锚定基团的光致变色功能材料分子第100-10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分子设计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分子合成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分子稳态光谱性质测试第103-104页
    6.4 三氮杂二环[3.3.1]壬烷衍生物桥连结构的合成第104-108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分子设计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分子合成第105-108页
    6.5 实验部分第108-117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化合物合成方法与结构表征第108-117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光稳定态化合物制备第117页
        6.5.3 化合物光谱数据第117页
    6.6 本章小结第117-119页
结论第119-120页
参考文献第120-136页
论文创新点第136-137页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及专利第137-138页
致谢第138-139页
附录第139-154页

论文共15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微生物脂肽与磷脂相互作用的研究
下一篇:龟裂链霉菌中功能基因的研究及土霉素生物合成的代谢调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