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无线电电子学、电信技术论文--通信论文--通信理论论文--信号分析论文

移动心电信号质量评估的分析与研究

摘要第13-16页
ABSTRACT第16-18页
缩略词注释表第19-20页
第一章 绪论第20-3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0-23页
    1.2 移动ECG的特点与干扰分析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移动ECG的特点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移动心电信号的干扰分析第24-27页
    1.3 移动心电质量评估及其研究现状第27-28页
    1.4 质量评估中移动心电的特征分析与质量指标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时域波形特征分析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频域特征分析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非线性特征分析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质量指标第33页
    1.5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第33-36页
第二章 基于时频指标与支持向量机的质量评估第36-59页
    2.1 基于时、频域特征的质量评估研究现状第36-37页
    2.2 方法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方法概述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数据与材料第38页
    2.3 移动ECG时、频域质量指标分析第38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导联脱落特征检测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基线漂移质量指标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幅度峰值质量指标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与R波相关的质量指标第39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移动心电信号频域质量指标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时频域质量指标矩阵第45-46页
    2.4 支持向量分类机第46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支持向量机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支持向量机的核函数选择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支持向量机参数优化第48-51页
    2.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1-5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评估标准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1-58页
    2.6 结论第58-59页
第三章 非线性质量指标分析第59-81页
    3.1 熵与LZ复杂度在生物医学信号中的研究现状第59-60页
    3.2 多尺度熵质量指标分析第60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几种典型的熵方法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数据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多尺度熵在仿真与真实信号上的分析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实验结果第67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结论与讨论第70-72页
    3.3 LZ复杂度质量指标分析第72-8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经典的LZ(Classcial LZ,CLZ)复杂度算法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数据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CLZ的性能分析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实验结果第75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讨论与结论第78-81页
第四章 检测时间序列随机性的编码式LZ复杂度算法第81-93页
    4.1 LZ复杂度算法的研究现状第81页
    4.2 多状态LZ(Multi-state LZ complexity,MLZ)复杂度第81-82页
    4.3 编码式LZ(Encoding LZ,ELZ)复杂度第82-84页
    4.4 数据与方法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数据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ELZ在仿真信号上的分析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ELZ在真实信号上的分析第86页
    4.5 实验结果第86-92页
    4.6 讨论与结论第92-93页
第五章 线性与非线性指标融合的移动心电信号质量评估第93-100页
    5.1 评估方法与数据库第93页
    5.2 线性与非线性质量指标分析第93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时、频域质量指标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非线性质量指标第9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多指标矩阵第94-95页
    5.3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分类机第95-97页
    5.4 实验结果第97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参数优化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分类结果第98-99页
    5.5 结论与讨论第99-100页
第六章 移动心电信号的噪声模型的初步研究第100-109页
    6.1 心电信号噪声模型研究现状第100-101页
    6.2 简单噪声模型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不同频带的色噪声模拟噪声源构建心电噪声模型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MIT-BIH NSTDB数据库提供的噪声源合成心电噪声模型第102-103页
    6.3 心电噪声源的时变参数AR模型第103-10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时变参数AR模型第10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时变AR模型的参数估计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时变AR模型定阶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基函数维数的确定第106页
    6.4 结果与讨论第106-108页
    6.5 结论第108-109页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09-114页
    7.1 研究总结第109-111页
    7.2 工作展望第111-114页
参考文献第114-128页
致谢第128-130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30-150页
    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0-131页
    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31-132页
    两篇已发表的英文论文第132-150页
附表第150页

论文共15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时变和不连续控制方法
下一篇:我国民事强制执行中制裁措施的不足与改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