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10页 |
1.1.1 物理概念的重要性 | 第8-9页 |
1.1.2 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| 第9-10页 |
1.2 物理概念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 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2页 |
1.5 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| 第12-14页 |
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4-21页 |
2.1 正确概念形成的理论基础 | 第14-19页 |
2.1.1 概念界定 | 第14页 |
2.1.2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 | 第14-15页 |
2.1.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| 第15-16页 |
2.1.4 对物理概念的认识 | 第16-17页 |
2.1.5 物理概念的形成 | 第17-19页 |
2.2 物理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| 第19-21页 |
2.2.1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2.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| 第20-21页 |
第3章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| 第21-35页 |
3.1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现状的调查 | 第21-22页 |
3.1.1 调查对象及方法 | 第21页 |
3.1.2 问卷来源 | 第21页 |
3.1.3 数据处理 | 第21-22页 |
3.2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| 第22-35页 |
3.2.1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概念教学调查分析 | 第22-23页 |
3.2.2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对概念引入环节的调查分析 | 第23-26页 |
3.2.3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对概念形成环节的调查分析 | 第26-30页 |
3.2.4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对概念理解掌握环节的调查分析 | 第30-35页 |
第4章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形成正确物理概念的有效策略 | 第35-49页 |
4.1 外国物理教材中的物理概念 | 第35-38页 |
4.2 形成正确物理概念的有效方法 | 第38-42页 |
4.2.1 形成正确物理概念的五种方法 | 第38-40页 |
4.2.2 高中教材中物理概念表达方式的缺陷 | 第40-42页 |
4.3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原则 | 第42-43页 |
4.3.1 科学性原则 | 第42页 |
4.3.2 直观性原则 | 第42页 |
4.3.3 循序渐进原则 | 第42-43页 |
4.3.4 巩固性原则 | 第43页 |
4.3.5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| 第43页 |
4.4 物理概念教学方法 | 第43-44页 |
4.4.1 传统教学方法 | 第43页 |
4.4.2 同伴教学法 | 第43-44页 |
4.5 物理概念的有效教学过程 | 第44-46页 |
4.5.1 课前阅读,使学生熟悉课程内容 | 第44-45页 |
4.5.2 教师细致讲解重点内容 | 第45页 |
4.5.3 概念测试 | 第45-46页 |
4.5.4 课堂演示与概念测试相结合 | 第46页 |
4.5.5 考试 | 第46页 |
4.6 物理概念教学过程实施的工作细则 | 第46-49页 |
4.6.1 教师工作细则 | 第46-47页 |
4.6.2 学生工作细则 | 第47-49页 |
第5章 高中物理概念有效形成的教学设计案例与实践 | 第49-73页 |
5.1“电动势”教学设计 | 第49-52页 |
5.2“摩擦力”教学设计 | 第52-57页 |
5.3“时间和位移”教学设计 | 第57-63页 |
5.4“弹力”教学设计 | 第63-67页 |
5.5“质点”教学设计 | 第67-70页 |
5.6 高中物理概念有效形成的教学实践 | 第70-73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3-75页 |
6.1 课题研究总结 | 第73页 |
6.2 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| 第73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7页 |
附录 1: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现状调查问卷(教师问卷) | 第77-79页 |
附录 2: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现状调查问卷(学生问卷) | 第79-81页 |
附录 3:概念测试题 | 第81-83页 |
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83-84页 |
致谢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