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0-15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3 研究不足及发展趋势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5-16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1.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6-17页 |
1.4.1 本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6页 |
1.4.2 本文的不足之处 | 第16-17页 |
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17-24页 |
2.1 核心概念 | 第17-22页 |
2.1.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| 第17-19页 |
2.1.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| 第19-22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22-24页 |
2.2.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理论 | 第22页 |
2.2.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2.3 灌输理论 | 第23-24页 |
3 中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| 第24-32页 |
3.1 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| 第24-28页 |
3.1.1 理论教育法 | 第24-25页 |
3.1.2 实践教育法 | 第25-26页 |
3.1.3 自我教育法 | 第26-27页 |
3.1.4 典型教育法 | 第27页 |
3.1.5 心理咨询法 | 第27-28页 |
3.2 美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| 第28-32页 |
3.2.1 渗透教育法 | 第28页 |
3.2.2 实践教育法 | 第28-29页 |
3.2.3 隐性教育法 | 第29-30页 |
3.2.4 宗教教育法 | 第30页 |
3.2.5 心理咨询法 | 第30-32页 |
4 中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比较 | 第32-38页 |
4.1 中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相同点 | 第32-33页 |
4.1.1 重视课堂教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 | 第32页 |
4.1.2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| 第32-33页 |
4.1.3 发挥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| 第33页 |
4.2 中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同点 | 第33-35页 |
4.2.1 美国以隐性教育为主,中国以显性教育为主 | 第33-34页 |
4.2.2 美国与各学科教学相渗透,中国设置独立课程 | 第34页 |
4.2.3 美国重视宗教教育,中国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| 第34-35页 |
4.3 影响中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因素 | 第35-38页 |
4.3.1 政治制度不同 | 第35-36页 |
4.3.2 价值观念不同 | 第36页 |
4.3.3 教育制度不同 | 第36页 |
4.3.4 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 | 第36-38页 |
5 坚守与借鉴:优化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| 第38-46页 |
5.1 坚守与借鉴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| 第38-39页 |
5.1.1 人本性原则 | 第38页 |
5.1.2 针对性原则 | 第38页 |
5.1.3 综合性原则 | 第38-39页 |
5.1.4 创造性原则 | 第39页 |
5.1.5 时效性原则 | 第39页 |
5.2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传承与创新 | 第39-43页 |
5.2.1 发挥理论教育方法的优势,加强理论教育的系统性 | 第40页 |
5.2.2 辩证看待显性教育方法,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信 | 第40-41页 |
5.2.3 优化和完善实践教育方法,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| 第41-42页 |
5.2.4 继承和创新典型教育方法,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| 第42-43页 |
5.3 美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| 第43-46页 |
5.3.1 注重显性教育法和隐性教育法的综合运用 | 第43-44页 |
5.3.2 挖掘教育资源,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性 | 第44页 |
5.3.3 全社会共同承担,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| 第44-45页 |
5.3.4 完善心理咨询方法体系,提升教育针对性 | 第45-46页 |
结语 | 第46-47页 |
参文献 | 第47-5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50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