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目录 | 第5-7页 |
绪论 | 第7-19页 |
一、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7-10页 |
(一) 研究背景 | 第7-8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8-10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(一)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(二)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三、概念界定 | 第13-17页 |
(一) 高职院校 | 第13-14页 |
(二) 校企合作、产学合作 | 第14-16页 |
(三) 机制、体制 | 第16-17页 |
四、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7-19页 |
(一) 研究思路 | 第17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第一章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概述 | 第19-26页 |
一、主要发达国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及机制的现状 | 第19-22页 |
(一) 美国校企合作的模式及机制 | 第19-20页 |
(二) 德国校企合作的模式及机制 | 第20-21页 |
(三) 澳大利亚校企合作的模式及机制 | 第21-22页 |
二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22-26页 |
(一) 职业带理论 | 第22-23页 |
(二) 系统论 | 第23-24页 |
(三) 资源依赖理论 | 第24页 |
(四) 交易费用理论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| 第26-41页 |
一、调查背景与过程 | 第26-30页 |
(一) 调查学校及企业所在地背景 | 第26-27页 |
(二) 调查过程 | 第27-30页 |
二、调查结果及问题的归因分析 | 第30-38页 |
(一) 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| 第30-36页 |
(二) 问题的归因分析 | 第36-38页 |
三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构建的可能性分析 | 第38-41页 |
第三章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 | 第41-53页 |
一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构建的主体及功能 | 第41-46页 |
(一) 政府—校企合作中的主导者 | 第41-42页 |
(二) 学校—校企合作中的主要参与者 | 第42-43页 |
(三) 企业—校企合作中的另一个主要参与者 | 第43-44页 |
(四) 行业协会—校企合作中的指导者 | 第44-45页 |
(五) 主体间的相互关系 | 第45-46页 |
二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构建的目标和内容 | 第46-49页 |
(一) 校企共同开发课程 | 第46-47页 |
(二)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| 第47-48页 |
(三) 校企共同培养师资 | 第48-49页 |
(四) 校企共同培养学生 | 第49页 |
三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| 第49-53页 |
(一) 校企合作机制构建的主体间要加强动力机制的建设 | 第49-50页 |
(二) 校企合作机制构建的主体间要注重制约机制的建设 | 第50-51页 |
(三) 校企合作机制构建的主体间要探索保障机制的建设 | 第51-53页 |
结语 | 第53-54页 |
附录A 对高职院校领导的访谈提纲 | 第54-55页 |
附录B 对企业负责人的访谈提纲 | 第55-56页 |
附录C 对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访谈提纲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1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