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6页 |
1.1 引言 | 第10-14页 |
1.1.1 我国稀土资源分布及其发展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1.2 稀土资源的应用 | 第14页 |
1.2 稀土离子的分离与回收方法 | 第14-22页 |
1.2.1 沉淀法 | 第15-16页 |
1.2.2 离子交换树脂法 | 第16-17页 |
1.2.3 萃取法 | 第17-19页 |
1.2.4 反渗透法 | 第19-20页 |
1.2.5 吸附法 | 第20-22页 |
1.3 MCM-41 硅基材料可控合成及应用 | 第22-24页 |
1.3.1 MCM-41 介孔材料制备及其功能化 | 第23-24页 |
1.3.2 MCM-41 介孔材料研究与应用进展 | 第24页 |
1.4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、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| 第24-26页 |
1.4.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4-25页 |
1.4.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5页 |
1.4.3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| 第25-26页 |
第2章 实验原料和方法 | 第26-32页 |
2.1 实验仪器和药品 | 第26-27页 |
2.1.1 实验中主要仪器见表 2-1 | 第26-27页 |
2.1.2 实验主要药品见表 2-2 | 第27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7-29页 |
2.2.1 稀土离子储备液的配制及其标准曲线的测定 | 第27页 |
2.2.2 MCM-41 介孔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功能化 | 第27-28页 |
2.2.3 稀土离子静态吸附实验 | 第28页 |
2.2.4 稀土离子的解析及循环再生实验 | 第28-29页 |
2.3 吸附剂的结构表征方法 | 第29-30页 |
2.3.1 红外光谱分析(FT-IR) | 第29页 |
2.3.2 X射线衍射分析(XRD) | 第29页 |
2.3.3 N_2吸附-脱附等温线的测定 | 第29-30页 |
2.3.4 元素分析(EA) | 第30页 |
2.3.5 热重分析(TG) | 第30页 |
2.3.6 电镜分析(SEM、TEM) | 第30页 |
2.4 数据分析方法 | 第30-32页 |
2.4.1 等温吸附模型[77] | 第30-31页 |
2.4.2 吸附热力学方程 | 第31页 |
2.4.3 吸附动力学方程 | 第31-32页 |
第3章 MCM-41 吸附La~(3+)、Gd~(3+)及Yb~(3+)的性能研究 | 第32-46页 |
3.1 MCM-41 介孔材料的表征 | 第33-38页 |
3.1.1 FT-IR谱图 | 第33-34页 |
3.1.2 XRD谱图 | 第34页 |
3.1.3 TG图 | 第34-36页 |
3.1.4 N_2物理吸附-脱附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1.5 SEM及TEM谱图 | 第37-38页 |
3.2 MCM-41 介孔材料对稀土离子吸附效果 | 第38-42页 |
3.2.1 稀土离子初浓度对吸附效果影响 | 第38页 |
3.2.2 pH对吸附效果影响 | 第38-39页 |
3.2.3 固液比对吸附效果影响 | 第39-40页 |
3.2.4 等温吸附模型 | 第40-41页 |
3.2.5 吸附热力学方程 | 第41页 |
3.2.6 吸附动力学方程 | 第41-42页 |
3.3 干扰离子影响 | 第42-43页 |
3.4 脱附及再生性能研究 | 第43-45页 |
3.4.1 不同洗脱剂对稀土解析率影响 | 第43页 |
3.4.2 盐酸浓度对解析率影响 | 第43-44页 |
3.4.3 循环再生性能 | 第44-4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4章 NH_2-MCM-41 吸附La~(3+)、Gd~(3+)及Yb~(3+)的性能研究 | 第46-60页 |
4.1 NH_2-MCM-41 介孔材料的表征 | 第47-51页 |
4.1.1 FT-IR谱图 | 第47页 |
4.1.2 XRD谱图 | 第47-48页 |
4.1.3 TG图 | 第48-49页 |
4.1.4 样品N_2物理吸附-脱附分析 | 第49-50页 |
4.1.5 SEM及TEM谱图 | 第50-51页 |
4.2 NH_2-MCM-41 对稀土离子的吸附研究 | 第51-56页 |
4.2.1 稀土离子初浓度对吸附效果影响 | 第51页 |
4.2.2 pH对吸附量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4.2.3 固液比对吸附效果影响 | 第52-53页 |
4.2.4 胺基接枝量对Yb~(3+)吸附效果影响 | 第53-54页 |
4.2.5 等温吸附模型 | 第54-55页 |
4.2.6 吸附热力学方程 | 第55页 |
4.2.7 吸附动力学方程 | 第55-56页 |
4.3 干扰离子影响 | 第56-57页 |
4.4 脱附及再生性能研究 | 第57-59页 |
4.4.1 不同洗脱剂对稀土解析率影响 | 第57-58页 |
4.4.2 盐酸浓度对解析率影响 | 第58页 |
4.4.3 循环再生性能 | 第58-5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5章 SH-MCM-41 吸附La~(3+)、Gd~(3+)及Yb~(3+)的性能研究 | 第60-73页 |
5.1 SH-MCM-41 介孔材料的表征 | 第60-65页 |
5.1.1 FT-IR谱图 | 第60-61页 |
5.1.2 XRD谱图 | 第61-62页 |
5.1.3 TG图 | 第62-63页 |
5.1.4 样品N_2物理吸附-脱附分析 | 第63-64页 |
5.1.5 SEM及TEM谱图 | 第64-65页 |
5.2 SH-MCM-41 对稀土离子的吸附研究 | 第65-70页 |
5.2.1 稀土离子初浓度对吸附效果影响 | 第65页 |
5.2.2 pH对吸附效果影响 | 第65-66页 |
5.2.3 固液比对吸附效果影响 | 第66-67页 |
5.2.4 巯基接枝量影响 | 第67-68页 |
5.2.5 等温吸附模型 | 第68-69页 |
5.2.6 吸附热力学方程 | 第69页 |
5.2.7 吸附动力学方程 | 第69-70页 |
5.3 脱附及再生性能研究 | 第70-72页 |
5.3.1 不同洗脱剂对稀土解析率影响 | 第70页 |
5.3.2 盐酸浓度对解析率影响 | 第70-71页 |
5.3.3 循环再生性能 | 第71-72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3-74页 |
6.1 结论 | 第73页 |
6.2 展望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8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