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

多孔KCC-1和SSZ-13材料用于致霾污染物CO和NO_x消除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1章 绪论第10-2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目的第10页
    1.2 CO氧化研究的现状第10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贵金属型催化剂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多孔材料基催化剂第13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1 非硅系多孔材料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2 硅系多孔材料第15-18页
    1.3 KCC-1 的研究现状第18-19页
    1.4 NO_x脱除的研究技术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NO_x存储还原催化净化技术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碳氢选择性催化还原(HC-SCR)技术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氨选择性-催化还原(NH_3-SCR)技术第21页
    1.5 氨选择性-催化技术(NH_3-SCR)研究现状第21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钒钛钨等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贵金属催化剂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分子筛催化剂第25-26页
    1.6 SSZ-13 的研究现状第26-27页
    1.7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7-29页
第2章 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第29-36页
    2.1 仪器设备与原料试剂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仪器设备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原料试剂第30页
    2.2 样品表征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X射线衍射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N_2吸脱附分析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程序升温脱附(NH_3-TPD)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程序升温脱附(H_2-TPD)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程序升温还原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扫描电镜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透射电镜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8 漫反射-紫外吸收光谱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9 X射线光电子能谱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0 原位红外测试第33页
    2.3 催化活性评价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NO_x选择性催化还原性能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催化剂活性评价基准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CO催化氧化性能第34-36页
第3章 不同形貌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用于CO催化氧化反应:影响CO氧化反应的本质因素第36-50页
    3.1 制备材料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KCC-1、SBA-15、MCM-41、普通二氧化硅载体的制备第36-37页
    3.2 结果与讨论第37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活性测试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SEM测试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N_2-BET测试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XRD和H_2-TPR分析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XPS分析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TEM分析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H_2-TPD分析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8 寿命测试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9 CO氧化速率与银晶粒尺寸大小及H_2吸附能力大小讨论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0 银纳米颗粒大小与银负载量的讨论第48-49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49-50页
第4章 Mo改性Cu-SSZ-13 催化剂用于NO_x脱除第50-63页
    4.1 制备材料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H-SSZ-13 分子筛制备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催化剂制备第51页
    4.2 结果与讨论第51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SEM分析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活性测试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XRD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H_2-TPR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NH_3-TPD分析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N_2和N_2O选择性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XPS分析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8 原位红外分析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9 MoO3的作用机理分析第60-61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61-63页
第5章 结论和展望第63-65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63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63-65页
致谢第65-66页
参考文献第66-78页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8页

论文共7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Ni@C和Void@ZIF-8/Pd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加氢反应中的应用
下一篇:功能化MCM-41介孔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稀土离子的性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