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引言 | 第8-16页 |
(一)选题的缘由 | 第8-9页 |
(二)研究价值 | 第9-10页 |
1.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| 第9页 |
2.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| 第9-10页 |
3.提高教学效率 | 第10页 |
(三)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1.国外研究状况 | 第10-11页 |
2.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(四)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(五)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一、高中思政课“先学后教,当堂训练”教学模式的实施背景及其依据 | 第16-22页 |
(一)对高中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 | 第16-17页 |
1.老师为主,学生为辅 | 第16-17页 |
2.因循守旧,缺乏创新 | 第17页 |
3.重视成绩,忽视能力 | 第17页 |
(二)高中思政课“先学后教,当堂训练”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| 第17-19页 |
1.现行教育目的的需要 | 第17-18页 |
2.时代发展的需要 | 第18页 |
3.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| 第18-19页 |
4.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 | 第19页 |
(三)高中思政课“先学后教,当堂训练”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| 第19-22页 |
1.哲学基础 | 第19-20页 |
2.心理学基础 | 第20页 |
3.现代教学论基础 | 第20-22页 |
二、高中思政课“先学后教,当堂训练”教学模式的一般原则及教学环节 | 第22-26页 |
(一)教学原则 | 第22-23页 |
1.主体性原则 | 第22页 |
2.主导性原则 | 第22-23页 |
3.效率性原则 | 第23页 |
(二)教学环节 | 第23-26页 |
1.创设情境,新课导入 | 第23-24页 |
2.预设目标,自主学习 | 第24页 |
3.反馈信息,合作探究 | 第24页 |
4.师生互动,构筑框架 | 第24-25页 |
5.巩固练习,迁移运用 | 第25-26页 |
三、高中思政课“先学后教,当堂训练”教学模式下的导学稿设计及课例分析 | 第26-42页 |
(一)“先学后教,当堂训练”教学模式下的导学稿设计 | 第26-31页 |
1.导学稿设计的流程 | 第26-27页 |
2.导学稿设计的原则 | 第27-29页 |
3.导学稿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| 第29-31页 |
4.导学稿实施预期的效果 | 第31页 |
(二)“先学后教,当堂训练”课堂教学模式的课例分析 | 第31-42页 |
1.案例一:《在文化生活中选择》 | 第32-36页 |
2.案例二:《价格变动的影响》 | 第36-42页 |
四、高中思政课“先学后教,当堂训练”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| 第42-48页 |
(一)学生方面 | 第42-44页 |
1.培养学习兴趣,调动课堂气氛 | 第42-43页 |
2.强化问题意识,促进能力发展 | 第43-44页 |
3.归纳总结知识,促进有效学习 | 第44页 |
(二)教师方面 | 第44-48页 |
1.教师讲授知识要注意语言艺术 | 第44-46页 |
2.教师参与课堂要遵循适度原则 | 第46页 |
3.教师设计教学要注意问题质量 | 第46-48页 |
结语 | 第48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