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省旱灾社会脆弱性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8-10页 |
1.2 相关概念、理论阐述 | 第10-11页 |
1.2.1 脆弱性 | 第10-11页 |
1.2.2 社会脆弱性 | 第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| 第11-14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.3 研究趋势 | 第14页 |
1.4 研究目标、创新与特色 | 第14-15页 |
1.4.1 研究目标 | 第14-15页 |
1.4.2 论文创新与特色 | 第15页 |
1.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5.2 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山东省旱灾时空特征 | 第17-21页 |
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17页 |
2.2 灾情分析 | 第17-18页 |
2.3 时间变化特征 | 第18-19页 |
2.4 空间分布特征 | 第19-21页 |
第3章 山东省旱灾社会脆弱性评估与区划 | 第21-32页 |
3.1 指标体系构建 | 第21-25页 |
3.1.1 指标选取原则 | 第21页 |
3.1.2 指标选取 | 第21-23页 |
3.1.3 指标解释 | 第23-25页 |
3.2 旱灾社会脆弱性评估 | 第25-32页 |
3.2.1 数据标准化处理 | 第25-26页 |
3.2.2 主成分分析 | 第26-28页 |
3.2.3 山东省17地市旱灾社会脆弱性评估 | 第28-29页 |
3.2.4 结果分析 | 第29-32页 |
第4章 基于县市(区)的旱灾社会脆弱性研究 | 第32-38页 |
4.1 指标体系重构 | 第32-33页 |
4.2 数据与方法 | 第33-34页 |
4.2.1 数据来源与标准化 | 第33页 |
4.2.2 方法与模型 | 第33-34页 |
4.3 结果及分析 | 第34-36页 |
4.4 建议 | 第36-38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38-40页 |
5.1 基本研究结论 | 第38-39页 |
5.2 不足与展望 | 第39-40页 |
5.2.1 存在的不足 | 第39页 |
5.2.2 研究展望 | 第39-40页 |
附录 1 | 第40-47页 |
附录 2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51-52页 |
致谢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