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9-15页 |
1.2.1 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研究 | 第9-11页 |
1.2.2 区域经济空间分布研究 | 第11-13页 |
1.2.3 人口与经济空间匹配关系研究 | 第13-15页 |
1.2.4 小结 | 第15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5-1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1.4 研究基础理论 | 第18-20页 |
1.4.1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| 第18页 |
1.4.2 区域分工理论 | 第18-19页 |
1.4.3 区域要素流动理论 | 第19页 |
1.4.4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分析 | 第20-24页 |
2.1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20-21页 |
2.1.1 自然环境概况 | 第20页 |
2.1.2 经济社会概况 | 第20-21页 |
2.2 数据选取与价格换算 | 第21-22页 |
2.2.1 数据选取 | 第21页 |
2.2.2 价格换算 | 第21-22页 |
2.3 数据分析指标 | 第22-24页 |
2.3.1 不均衡指数和集中指数 | 第22页 |
2.3.2 变异系数与锡尔指数 | 第22页 |
2.3.3 地理集中度 | 第22-23页 |
2.3.4 相关系数 | 第23-24页 |
第3章 山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| 第24-33页 |
3.1 常住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| 第24-27页 |
3.1.1 人口分布不均衡性比广东、河南、四川小,且呈集中趋势 | 第24页 |
3.1.2 胶济沿线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| 第24-25页 |
3.1.3 人口分布格局未变且相对集中区范围扩大 | 第25-27页 |
3.2 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| 第27-33页 |
3.2.1 区域经济差异比广东、江苏、浙江小,且呈减小趋势 | 第27-28页 |
3.2.2 部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发达地区 | 第28-29页 |
3.2.3 经济分布格局未变且经济集中区的集聚程度降低 | 第29-33页 |
第4章 山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匹配性研究 | 第33-38页 |
4.1 匹配状况的基本判断 | 第33页 |
4.2 空间不匹配指数构建 | 第33-34页 |
4.3 人口与经济空间不匹配的区域分析 | 第34-36页 |
4.3.1 区域类型分级标准 | 第34-36页 |
4.3.2 不同类型区的空间分析 | 第36页 |
4.4 人口与经济空间不匹配的时间分析 | 第36-38页 |
第5章 山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不匹配的影响因素 | 第38-41页 |
5.1 自然条件与历史因素 | 第38页 |
5.2 人口流动壁垒 | 第38-39页 |
5.3 城镇化水平 | 第39页 |
5.4 产业结构状况 | 第39-40页 |
5.5 市场机制作用 | 第40页 |
5.6 区域发展战略和政府支持力度 | 第40-41页 |
第6章 推动山东省人口与经济匹配分布的对策建议 | 第41-43页 |
6.1 打破人口流动壁垒,促进人口合理流动 | 第41页 |
6.2 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,落实城镇服务工作 | 第41页 |
6.3 完善市场机制,有效配置区域生产要素 | 第41-42页 |
6.4 合理推进产业梯度转移,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| 第42页 |
6.5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,适度实行区域偏向性政策 | 第42-43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3-45页 |
7.1 结论 | 第43-44页 |
7.2 展望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9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49-50页 |
致谢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