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工程概况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21页 |
1.3.1 涵洞简介 | 第12-15页 |
1.3.2 关于地下构筑物顶部填土荷载的研究 | 第15-17页 |
1.3.3 关于地下水荷载的研究 | 第17-19页 |
1.3.4 地下水作用下地下结构物的受力研究 | 第19-21页 |
1.4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基于应力—渗流双场的地下框架结构本构模型 | 第23-44页 |
2.1 双场耦合土体以及同结构相互作用的机理 | 第23-25页 |
2.1.1 应力-渗流场双场互耦力学机理 | 第23页 |
2.1.2 同结构作用时的荷载传递机理 | 第23-25页 |
2.2 土体应力场相关理论 | 第25-30页 |
2.2.1 土体应力场分布 | 第25-26页 |
2.2.2 多孔介质的有效应力规律 | 第26页 |
2.2.3 渗流作用下的有效应力 | 第26-27页 |
2.2.4 应力场的控制方程—应力平衡方程 | 第27-29页 |
2.2.5 应力场的定解条件 | 第29-30页 |
2.3 土体渗透场相关理论 | 第30-35页 |
2.3.1 多孔介质孔隙中流体的渗流规律 | 第30-31页 |
2.3.2 渗流场的控制方程—渗流连续性方程 | 第31-34页 |
2.3.3 渗流场的定解条件 | 第34-35页 |
2.4 渗流场—应力场双场耦合作用的数学模型 | 第35-38页 |
2.4.1 渗流场对应力场的作用 | 第35-36页 |
2.4.2 应力场对渗流场的作用 | 第36-38页 |
2.4.3 双场耦合作用下的数学模型 | 第38页 |
2.5 应力场、渗流场的有限元离散方法 | 第38-43页 |
2.5.1 渗透体积力的有限元离散 | 第38-40页 |
2.5.2 渗流场的有限元离散 | 第40-41页 |
2.5.3 应力场的有限元离散 | 第41-42页 |
2.5.4 双场耦合有限元形式及求解过程 | 第42-43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三章 构建深埋地下框架结构三维数值模型 | 第44-60页 |
3.1 ABAQUS简介 | 第44页 |
3.2 模型构建要点 | 第44-55页 |
3.2.1 材料模型选取 | 第45-49页 |
3.2.2 原始地层地应力平衡 | 第49页 |
3.2.3 钢筋砼结构模拟以及结构内力的提取 | 第49-50页 |
3.2.4 分层填筑过程模拟 | 第50-52页 |
3.2.5 接触基本原理 | 第52-54页 |
3.2.6 水位下降的渗流固结过程模拟 | 第54-55页 |
3.3 计算模型确定和参数选取 | 第55-59页 |
3.3.1 模型几何参数 | 第55-56页 |
3.3.2 模型材料参数 | 第56-57页 |
3.3.3 Abaqus中单位界定 | 第57页 |
3.3.4 荷载及接触的建立 | 第57-58页 |
3.3.5 边界条件 | 第58页 |
3.3.6 网格划分及单元选取 | 第58-5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四章 深埋地下框架结构受力特性分析 | 第60-77页 |
4.1 利用荷载增量理论初步分析影响结构受力特性的因素 | 第60-61页 |
4.2 无水工况—考虑分层填筑施工过程的模拟结果分析 | 第61-67页 |
4.2.1 应力分布状态 | 第61-63页 |
4.2.2 沉降分布状态 | 第63-64页 |
4.2.3 反映涵体结构受荷状态的土压力系数 | 第64页 |
4.2.4 与荷载—结构法内力结果对比分析 | 第64-67页 |
4.3 有水工况—水位下降的渗流固结模拟结果分析 | 第67-75页 |
4.3.1 浸润线及孔压变化规律 | 第68-71页 |
4.3.2 有效应力分布状态 | 第71-73页 |
4.3.3 沉降分布状态 | 第73-74页 |
4.3.4 与荷载—结构法内力结果对比分析 | 第74-7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5-77页 |
第五章 地下框架结构受力特性“影响因子”的敏感性分析 | 第77-107页 |
5.1 自重应力场下回填材料弹性模量E的敏感性分析 | 第77-81页 |
5.1.1 不考虑涵背回填情况下的单参数分析 | 第77-78页 |
5.1.2 对比墙背回填情况 | 第78-79页 |
5.1.3 涵背回填情况下的多参数分析 | 第79-81页 |
5.2 渗流场下回填材料渗透系数k的敏感性分析 | 第81-104页 |
5.2.1 不考虑涵背排水情况下的单参数分析 | 第82-88页 |
5.2.2 考虑涵背排水措施与否对涵顶受荷和结构内力的影响 | 第88-89页 |
5.2.3 涵背排水情况下的多参数分析 | 第89-104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104-107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7-110页 |
6.1 结论 | 第107-109页 |
6.2 展望 | 第109-110页 |
致谢 | 第110-11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1-114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