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0 引言 | 第13-27页 |
0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5页 |
0.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0.1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0.2 研究现状 | 第15-24页 |
0.2.1 史料汇编 | 第15-17页 |
0.2.2 研究著作 | 第17-18页 |
0.2.3 研究论文 | 第18-24页 |
0.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24-26页 |
0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0.3.2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25-26页 |
0.4 本文有新意之处 | 第26-27页 |
0.4.1 研究选题 | 第26页 |
0.4.2 史料挖掘 | 第26页 |
0.4.3 武汉近代图书馆历史分期的划分 | 第26-27页 |
1 武汉近代图书馆诞生的历史背景 | 第27-36页 |
1.1 近代西方图书馆文化理念和技术的传入 | 第27-30页 |
1.1.1 传播西方新式的图书馆理念 | 第28页 |
1.1.2 创办新式图书馆 | 第28-30页 |
1.2 晚清先进知识分子的积极倡导与实践 | 第30-32页 |
1.2.1 晚清的开明大臣 | 第30页 |
1.2.2 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 | 第30-31页 |
1.2.3 资产阶级维新派 | 第31-32页 |
1.3 清末新政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 | 第32-33页 |
1.3.1 开明大臣的上书 | 第32-33页 |
1.3.2 清政府的改革措施 | 第33页 |
1.4 武汉近代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 | 第33-36页 |
1.4.1 改革书院 | 第34页 |
1.4.2 兴建新式学堂 | 第34-36页 |
2 武汉近代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| 第36-68页 |
2.1 晚清时期(1840-----1910):破土萌芽 | 第36-42页 |
2.1.1 文华公书林首创开架式图书馆的办理模式 | 第36-39页 |
2.1.2 湖北省图书馆开启了省级官办公共图书馆之先风 | 第39-42页 |
2.2 民国初期(1911-1926):初步发展 | 第42-49页 |
2.2.1 民国初期武汉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| 第42-44页 |
2.2.2 教育部的成立及其图书馆规程的颁布 | 第44-45页 |
2.2.3 新图书馆运动的兴起 | 第45-46页 |
2.2.4 文华大学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建立 | 第46-48页 |
2.2.5 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成立 | 第48-49页 |
2.3 十年内战时期(1927-1937):黄金十年 | 第49-68页 |
2.3.1 国统区的图书馆事业 | 第50-58页 |
2.3.2 图书馆法规制度建设 | 第58-59页 |
2.3.3 通俗图书馆的发展 | 第59-61页 |
2.3.4 民众教育馆的兴起 | 第61-68页 |
3. 武汉近代图书馆开展的特色服务 | 第68-75页 |
3.1. 文华公书林 | 第68-69页 |
3.1.1 开架阅览 | 第68-69页 |
3.1.2 巡回文库 | 第69页 |
3.2 湖北省图书馆 | 第69-72页 |
3.2.1 馆内阅览 | 第69-70页 |
3.2.2 制定各项规则 | 第70-71页 |
3.2.3 举办流通图书馆 | 第71-72页 |
3.3 民众教育馆 | 第72-75页 |
3.3.1 开办各种识字班 | 第72-73页 |
3.3.2 创办巡回文库 | 第73页 |
3.3.3 实行民众讲演 | 第73-75页 |
4. 武汉近代图书馆诞生的影响和启示 | 第75-84页 |
4.1 影响 | 第75-78页 |
4.1.1 推动了近代公共图书馆体系的初步形成 | 第75-76页 |
4.1.2 开创了新式公共图书馆的办馆模式 | 第76-77页 |
4.1.3 创新了近代创新图书分类方法 | 第77-78页 |
4.1.4 推动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 | 第78页 |
4.2 启示 | 第78-84页 |
4.2.1 从政府角度 | 第78-80页 |
4.2.2 从图书馆角度 | 第80-84页 |
结语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9页 |
后记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