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28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 | 第13-25页 |
1.2.1 阅读疗法研究现状 | 第13-20页 |
1.2.2 关于心理资本的研究现状 | 第20-25页 |
1.2.3 研究述评 | 第25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25-27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25-27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27页 |
1.4 创新点和难点 | 第27-28页 |
1.4.1 创新点 | 第27页 |
1.4.2 难点 | 第27-28页 |
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| 第28-31页 |
2.1 概念界定 | 第28-29页 |
2.1.1 阅读疗法 | 第28页 |
2.1.2 大学生心理资本 | 第28-29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29-31页 |
2.2.1 认知行为疗法 | 第29页 |
2.2.2 沉浸体验理论 | 第29-30页 |
2.2.3 人本主义积极人格理论 | 第30页 |
2.2.4 心理资本干预理论 | 第30-31页 |
3 阅读疗法干预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实验设计 | 第31-37页 |
3.1 实验目的 | 第31页 |
3.2 实验工具 | 第31-32页 |
3.2.1 积极心理资本问卷 | 第31-32页 |
3.2.2 自编问卷 | 第32页 |
3.3 实验对象 | 第32-33页 |
3.4 实验书目 | 第33-34页 |
3.4.1 选书原则 | 第33页 |
3.4.2 确定书目 | 第33-34页 |
3.5 实验过程及方案 | 第34-37页 |
3.5.1 实验过程 | 第34-35页 |
3.5.2 交互组实验方案 | 第35-36页 |
3.5.3 书目组实验方案 | 第36-37页 |
4 阅读疗法干预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实验结果分析 | 第37-49页 |
4.1 量化结果 | 第37-42页 |
4.1.1 三组成员前测的同质性评估 | 第37-38页 |
4.1.2 三组成员前测与后测的结果比较 | 第38-39页 |
4.1.3 三组成员后测的结果比较 | 第39-41页 |
4.1.4 交互组成员后测与追踪测验的结果比较 | 第41-42页 |
4.2 质性结果 | 第42-44页 |
4.3 分析与讨论 | 第44-49页 |
4.3.1 交互组成员前后测差异显著的原因分析 | 第44页 |
4.3.2 书目组成员前后测差异不显著的原因分析 | 第44页 |
4.3.3 交互组效果优于书目组的原因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3.4 交互组、书目组后测与追踪差异不显著的原因分析 | 第45页 |
4.3.5 阅读疗法具体实践经验 | 第45-49页 |
5 阅读疗法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 | 第49-63页 |
5.1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| 第49-50页 |
5.1.1 研究目的 | 第49页 |
5.1.2 研究方法 | 第49-50页 |
5.2 研究对象 | 第50页 |
5.3 访谈流程 | 第50-51页 |
5.3.1 访谈前的准备 | 第50页 |
5.3.2 访谈实施过程 | 第50-51页 |
5.4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| 第51-55页 |
5.4.1 录音资料转录 | 第51页 |
5.4.2 数据资料编号 | 第51页 |
5.4.3 数据分析工具 | 第51-52页 |
5.4.4 数据资料编码 | 第52-55页 |
5.5 研究的信效度检验 | 第55页 |
5.6 阅读疗法起效因子 | 第55-60页 |
5.6.1 恰当的阅读资料 | 第55-57页 |
5.6.2 精心设计的活动方案 | 第57-58页 |
5.6.3 安全、信任的小组氛围 | 第58-60页 |
5.6.4 阅读治疗师的资质 | 第60页 |
5.7 阅读疗法作用机制模型 | 第60-63页 |
5.7.1 认知调整 | 第61-62页 |
5.7.2 情感支持 | 第62页 |
5.7.3 沉浸体验 | 第62-63页 |
6 结论、不足与展望 | 第63-65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63页 |
6.2 不足与展望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2页 |
附录 | 第72-75页 |
致谢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