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1 导论 | 第9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目的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0页 |
1.2.2 实践意义 | 第10页 |
1.3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0-13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3-19页 |
2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3-14页 |
2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4-16页 |
2.3 文献述评 | 第16页 |
2.4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6-19页 |
3 民办社会工作机构愿景与社会救助目标 | 第19-28页 |
3.1 我国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 | 第19-22页 |
3.1.1 新时期我国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特点 | 第19-21页 |
3.1.2 我国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治理结构 | 第21-22页 |
3.2 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促进社会救助目标的公平与正义 | 第22-24页 |
3.2.1 社会救助呼唤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 | 第22-23页 |
3.2.2 反贫困与社会工作一脉相承 | 第23-24页 |
3.3 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社会救助实践的科学性 | 第24-28页 |
3.3.1 理念的科学性 | 第24-25页 |
3.3.2 方法科学性 | 第25-28页 |
4 R机构参与万载县社会救助的逻辑过程 | 第28-38页 |
4.1 R机构参与万载县社会救助的契机 | 第28页 |
4.2 实施阶段 | 第28-32页 |
4.2.1 项目嵌入阶段 | 第28-29页 |
4.2.2 项目执行阶段 | 第29-32页 |
4.3 实施内容 | 第32-33页 |
4.4 实施策略 | 第33-38页 |
4.4.1 赋权与增能 | 第33-34页 |
4.4.2 临床干预 | 第34-35页 |
4.4.3 建构社区支持网络 | 第35-38页 |
5 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参与社会救助的困境及超越 | 第38-42页 |
5.1 R机构参与社会救助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8-39页 |
5.1.1 缺少服务项目的落地机制 | 第38页 |
5.1.2 机构执行者角色混乱 | 第38页 |
5.1.3 资源链接困难、资源稀缺 | 第38-39页 |
5.2 问题原因分析 | 第39-40页 |
5.2.1 现有的行政社会救助体系过紧过密造成专业社会工作机构难以“入场” | 第39页 |
5.2.2 人们对民办社会工作机构还存在偏见 | 第39-40页 |
5.2.3 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专业能力还不能满足案主需求 | 第40页 |
5.3 对策建议 | 第40-42页 |
5.3.1 推动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的专业融合 | 第40页 |
5.3.2 优化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健康成长的政治生态 | 第40-41页 |
5.3.3 不断加强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化建设 | 第41-42页 |
6 结论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6页 |
附录 | 第46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