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6-7页 |
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插图清单 | 第13-14页 |
表格清单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2页 |
1.1 背景及意义 | 第15-17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2 相关研究概况 | 第17-19页 |
1.2.1 出行者出行方式选择研究 | 第17页 |
1.2.2 道路系统平衡分析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2.3 城市特征与城市道路关系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3 城市道路空间资源优化问题的主要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3.1 交通效率问题分析 | 第19-20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20页 |
1.4 研究目的和思路 | 第20-22页 |
1.4.1 研究目的 | 第20页 |
1.4.2 研究思路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城市道路通行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2-30页 |
2.1 交通效率问题 | 第22页 |
2.1.1 交通效率内涵 | 第22页 |
2.1.2 交通效率度量 | 第22页 |
2.2 城市布局特征 | 第22-24页 |
2.2.1 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影响 | 第23页 |
2.2.2 土地利用对交通系统影响 | 第23页 |
2.2.3 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关系 | 第23-24页 |
2.2.4 城市布局对交通效率的影响 | 第24页 |
2.3 城市交通结构 | 第24-26页 |
2.3.1 运行时间 | 第24-25页 |
2.3.2 运营成本 | 第25-26页 |
2.4 城市交通设施 | 第26-27页 |
2.4.1 城市路网 | 第26页 |
2.4.2 交通枢纽 | 第26-27页 |
2.4.3 停车场站 | 第27页 |
2.5 城市交通管理 | 第27-28页 |
2.5.1 交通管理政策 | 第27页 |
2.5.2 智能交通管理 | 第27-28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基于交通效率的城市道路路段可变车道设置方法 | 第30-40页 |
3.1 可变车道设置基本条件分析 | 第30-31页 |
3.1.1 道路条件 | 第30页 |
3.1.2 交通流特征 | 第30-31页 |
3.1.3 交通管理 | 第31页 |
3.2 可变车道设置效果评价模型 | 第31-34页 |
3.2.1 路段可变车道通行效率评价模型 | 第31-32页 |
3.2.2 路段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| 第32页 |
3.2.3 路段通行能力计算 | 第32-33页 |
3.2.4 算法设计 | 第33-34页 |
3.3 案例分析 | 第34-39页 |
3.3.1 可变车道设置的基本条件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3.2 路段通行能力计算 | 第35-36页 |
3.3.3 路段可变车道通行效率综合评价值 | 第36-37页 |
3.3.4 评价结果 | 第37-3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基于交通效率的城市道路公交专用车道优化布局方法 | 第40-52页 |
4.1 公交专用道优化布局问题 | 第40-42页 |
4.1.1 公交专用道设置原则 | 第40页 |
4.1.2 基础理论 | 第40-41页 |
4.1.3 相关模型方法 | 第41-42页 |
4.2 单条道路公交专用道设置方法 | 第42-45页 |
4.2.1 出行时间成本分析 | 第42-44页 |
4.2.2 交通效率评价 | 第44-45页 |
4.3 道路网公交专用道优化布局方法 | 第45-51页 |
4.3.1 公交专用车道优化布局模型 | 第45-47页 |
4.3.2 公交专用车道优化布局步骤 | 第47-48页 |
4.3.3 案例分析 | 第48-5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基于交通效率的城市道路优化利用综合评价方法 | 第52-73页 |
5.1 城市道路空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| 第52-53页 |
5.1.1 评价标准 | 第52页 |
5.1.2 评价原则 | 第52-53页 |
5.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53-66页 |
5.2.1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| 第53-54页 |
5.2.2 评价目标确定 | 第54页 |
5.2.3 评价指标选取 | 第54-55页 |
5.2.4 评价指标定义和量化 | 第55-66页 |
5.3 道路交通空间资源优化综合评价方法 | 第66-71页 |
5.3.1 判定条件的确定 | 第66页 |
5.3.2 分级评价标准的确定 | 第66-67页 |
5.3.3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67-7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1-73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3-76页 |
6.1 主要研究成果 | 第73-74页 |
6.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| 第74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