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无线电电子学、电信技术论文--无线通信论文--光波通信、激光通信论文

预编码多用户多进多出式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性能的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目录第6-8页
专用术语注释表第8-9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19页
    1.1 可见光通信技术概况第9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可见光通信与红外及射频无线通信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可见光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可见光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1.3 基于 MIMO 的可见光通信技术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室内可见光 MIMO 通信系统性能的研究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多用户室内可见光 MIMO 通信系统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基于预编码技术的多用户室内可见光 MIMO 通信系统第16页
    1.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篇章结构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篇章结构第17-19页
第二章 基于白光 LED 的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第19-30页
    2.1 白光 LED 的光学特性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光通量与发光强度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光照度、亮度 及 LED 的发射功率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朗伯型 LED 光源及其性质第21页
    2.2 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信道特性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直射链路特性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非直射链路特性第23页
    2.3 光接收机特性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背景光噪声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散粒噪声及热噪声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光接收机数学模型第25-26页
    2.4 典型的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模型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LED 布局及接收平面照度分析第26-29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29-30页
第三章 基于预编码的多用户 MIMO 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第30-46页
    3.1 MIMO 技术基本原理第30-31页
    3.2 预编码技术概述第31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线性预编码技术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非线性预编码技术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预编码技术应用于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需考虑的问题第38-39页
    3.3 基于 BD 预编码的 MU-MIMO 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光发射机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可见光信道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光接收机第41-42页
    3.4 基于 BD 预编码的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性能分析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系统的误码率及信噪比性能分析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BD 算法在可见光通信系统中的局限性第45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5-46页
第四章 采用不同视场角光接收机的通信系统性能分析第46-56页
    4.1 用户终端模型第46-47页
    4.2 系统性能的分析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误码率与信噪比性能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不同的 FOV 取值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第49-51页
    4.3 用户终端移动性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第51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用户终端的误码率性能分析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用户终端的信噪比性能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5-56页
第五章 采用倾斜式光接收机的通信系统性能分析第56-71页
    5.1 倾斜式光接收机模型第56-58页
    5.2 系统性能的分析第58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误码率与信噪比性能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不同倾斜角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第60-62页
    5.3 用户终端移动性对系统误码率与信噪比性能的影响第62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用户终端的误码率性能分析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用户终端的信噪比性能分析第64-66页
    5.4 采用不同 FOV 的倾斜式光接收机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第66-70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70-71页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1-73页
    6.1 全文总结第71-72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72-73页
参考文献第73-76页
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第76-77页
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第77-78页
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78-79页
致谢第79页

论文共7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光OFDM帧内信号的时域调整技术
下一篇:支持损伤感知的动态路由与波长(RWA)算法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