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论文写作的背景、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论文写作的背景 | 第11页 |
1.1.2 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2-16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3.1 论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| 第16页 |
1.3.2 论文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3.3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中国城乡教育公平度综合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8-28页 |
2.1 城乡教育公平的相关理论 | 第18-21页 |
2.1.1 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 | 第18-20页 |
2.1.2 社会公平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1.3 教育公平理论 | 第21页 |
2.2 城乡教育公平度的相关理论 | 第21-27页 |
2.2.1 城乡教育公平度的科学内涵 | 第21-22页 |
2.2.2 城乡教育公平度的影响因素 | 第22-23页 |
2.2.3 城乡教育公平度的测度方法 | 第23-27页 |
2.3 相关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 | 第27-28页 |
2.3.1 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在本文的应用 | 第27页 |
2.3.2 层次分析法(AHP)在本文的应用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中国城乡教育公平度评价 | 第28-38页 |
3.1 中国城乡教育公平度评价概述 | 第28-29页 |
3.1.1 城乡教育公平度问题的提出 | 第28页 |
3.1.2 城乡教育公平度评价的作用 | 第28-29页 |
3.2 中国城乡教育公平度评价的必要性 | 第29页 |
3.2.1 现有教育公平测度法的弊端 | 第29页 |
3.2.2 教育公平评价机制滞后 | 第29页 |
3.2.3 教育公平度评价的政策导向职能 | 第29页 |
3.2.4 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性 | 第29页 |
3.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乡教育公平度评价 | 第29-38页 |
3.3.1 城乡教育公平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29-32页 |
3.3.1.1 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 | 第29-30页 |
3.3.1.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30-32页 |
3.3.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乡教育公平度指标赋权 | 第32-38页 |
3.3.2.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| 第32-34页 |
3.3.2.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赋权 | 第34-38页 |
第4章 中国城乡教育不公平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| 第38-43页 |
4.1 我国城乡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| 第38-40页 |
4.4.1 城乡教育质量存在巨大的差距 | 第38页 |
4.4.2 城乡教育机会的巨大差距 | 第38-40页 |
4.2 我国城乡教育不公平问题产生的原因 | 第40-43页 |
4.2.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| 第40-41页 |
4.2.2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| 第41页 |
4.2.3 传统偏重城市、轻视乡村的教育政策 | 第41-42页 |
4.2.4 城乡居民的教育观念不同 | 第42-43页 |
第5章 消除我国城乡教育不公平的对策 | 第43-47页 |
5.1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| 第43-44页 |
5.1.1 推动城乡经济体制改革 | 第43页 |
5.1.2 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| 第43-44页 |
5.1.3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| 第44页 |
5.2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| 第44-46页 |
5.2.1 统筹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 | 第44-45页 |
5.2.2 调整城乡教育结构 | 第45页 |
5.2.3 建立有效的城乡教师制度 | 第45页 |
5.2.4 建立完善城乡教育公平度评价体系 | 第45-46页 |
5.3 其他建议 | 第46-47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47-49页 |
6.1 城乡一体化与城乡教育发展相互作用与影响 | 第47页 |
6.2 中国城乡教育公平度含义与内容界定 | 第47页 |
6.3 城乡二元经济体系制约城乡教育公平发展 | 第47页 |
6.4 教育基尼系数测度法可应用于城乡教育公平评价 | 第47-48页 |
6.5 消除我国城乡教育的不公平的对策 | 第48页 |
6.6 本文不足之处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