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学术背景、理论及实际意义 | 第9页 |
1.2 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成果 | 第9-10页 |
1.3 课题来源 | 第10-11页 |
1.4 理论基础 | 第11-14页 |
1.5 主要内容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城区河湖富营养化成因分析 | 第16-35页 |
2.1 城区河湖现状 | 第16-17页 |
2.2 典型河湖富营养化特征分析 | 第17-18页 |
2.3 典型河湖富营养化评价 | 第18-20页 |
2.4 室外实验分析 | 第20-24页 |
2.4.1 实验目的 | 第20页 |
2.4.2 实验方法 | 第20-21页 |
2.4.3 监测与分析 | 第21-24页 |
2.5 典型河湖污染源分析 | 第24-28页 |
2.5.1 大气干降尘对水体的影响 | 第25页 |
2.5.2 大气湿降尘对水体的影响 | 第25-27页 |
2.5.3 点源及垃圾污染对水体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2.6 水华成因初步分析 | 第28-33页 |
2.6.1 水温分析 | 第29-30页 |
2.6.2 团城湖水质动态变化分析 | 第30-32页 |
2.6.3 铁灵闸供水量动态变化分析 | 第32-33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33-35页 |
第3章 沉水植物的选择 | 第35-55页 |
3.1 沉水植物处理水质试验 | 第36-53页 |
3.1.1 试验目的 | 第36-37页 |
3.1.2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7页 |
3.1.3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7-52页 |
3.1.4 藻类生长规律 | 第52-53页 |
3.2 结论 | 第53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第4章 示范工程建设及水质监测分析 | 第55-63页 |
4.1 建立以沉水植物恢复为主体的生物修复技术示范工程 | 第55-57页 |
4.2 沉水植物的种植 | 第57-58页 |
4.3 室外试验 | 第58-61页 |
4.3.1 试验目的 | 第58-59页 |
4.3.2 试验设备 | 第59页 |
4.3.3 试验设计 | 第59页 |
4.3.4 试验时间 | 第59页 |
4.3.5 试验示意图 | 第59-6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5章 透明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| 第63-71页 |
5.1 基本原理与方法 | 第63-64页 |
5.1.1 概念 | 第63页 |
5.1.2 解决问题的思路 | 第63页 |
5.1.3 数据的检测及处理 | 第63-64页 |
5.2 水深与光照强度关系模型的建立 | 第64-67页 |
5.3 光补偿深度与透明度回归模型的建立 | 第67-6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8-71页 |
结论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