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21页 |
1.1 综述 | 第9-10页 |
1.1.1 课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| 第10页 |
1.2 氮素的循环 | 第10-12页 |
1.2.1 生物固氮 | 第11页 |
1.2.2 氨的同化 | 第11页 |
1.2.3 氨化作用 | 第11-12页 |
1.2.4 硝化作用 | 第12页 |
1.2.5 反硝化作用 | 第12页 |
1.2.6 异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 | 第12页 |
1.3 氮素的污染及其危害 | 第12-16页 |
1.3.1 氮素污染物的来源 | 第13-14页 |
1.3.2 氮素污染的危害 | 第14-16页 |
1.4 氮素的污染控制 | 第16-17页 |
1.5 生物脱氮进展 | 第17-21页 |
1.5.1 生物脱氮理论的突破 | 第17-18页 |
1.5.2 生物脱氮技术的创新 | 第18-20页 |
1.5.3 脱氮细菌研究方法的改进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污水生物脱氮原理 | 第21-36页 |
2.1 生物硝化原理 | 第22-30页 |
2.1.1 硝化细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| 第22-23页 |
2.1.2 生物硝化过程的生化反应 | 第23-25页 |
2.1.3 生物硝化反应动力学 | 第25-27页 |
2.1.4 影响生物硝化过程的环境因素 | 第27-30页 |
2.2 生物反硝化原理 | 第30-36页 |
2.2.1 硝化细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| 第30-31页 |
2.2.2 生物反硝化过程的生化反应 | 第31-32页 |
2.2.3 生物反硝化反应动力学 | 第32-33页 |
2.2.4 影响生物反硝化过程的环境因素 | 第33-36页 |
第3章 试验装置的选择、建立及试验条件 | 第36-46页 |
3.1 试验平台的选择 | 第36-40页 |
3.1.1 生物脱氮工艺简介 | 第36-39页 |
3.1.2 试验反应器的确定 | 第39-40页 |
3.2 A~2/O 试验装置的设计 | 第40-45页 |
3.2.1 A~2/O 工艺概述 | 第40-41页 |
3.2.2 工艺计算 | 第41-45页 |
3.3 试验条件 | 第45-46页 |
3.3.1 试验水质条件 | 第45页 |
3.3.2 试验主要分析方法 | 第45-46页 |
第4章 试验研究 | 第46-71页 |
4.1 试验启动及试运行 | 第46-48页 |
4.1.1 活性污泥培养方案的选择 | 第46页 |
4.1.2 试验的启动及试运行 | 第46-48页 |
4.2 试验研究 | 第48-69页 |
4.2.1 不同HRT 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| 第48-53页 |
4.2.2 DO 变化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| 第53-59页 |
4.2.3 不同混合液及污泥回流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4.2.4 温度变化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4.2.5 C/N 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4.2.6 多因素共同作用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| 第62-66页 |
4.2.7 对现有工艺的改进的探讨 | 第66-69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第5章 污水微生物脱氮~(15)N 标识实验研究 | 第71-78页 |
5.1 实验目的 | 第71页 |
5.2 ~(15)N 标识技术 | 第71-73页 |
5.2.1 氮同位素和氮同位素分馏 | 第71-72页 |
5.2.2 氮同位素比率的测定方法 | 第72-73页 |
5.3 ~(15)N 标识技术试验研究 | 第73-77页 |
5.3.1 封闭系统内微生物除氮 ~(15)N 标识试验研究 | 第73-76页 |
5.3.2 动态系统内微生物除氮 ~(15)N 标识试验研究 | 第76-7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结论 | 第78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4页 |
致谢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