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页 |
引言 | 第7-13页 |
(一) 民间信仰研究范畴的界定 | 第8-9页 |
(二) 关于民间信仰的各种概念及定义的分析 | 第9-11页 |
(三) 民间信仰的结构层次 | 第11-13页 |
一、壮族民间信仰的历史变迁 | 第13-37页 |
(一) 秦统一岭南以前:独立起源与缓慢发展 | 第13-27页 |
1. 商周以前:独立起源 | 第13-17页 |
2. 商周时期:缓慢发展 | 第17-19页 |
3. 壮族先民的原始信仰体系 | 第19-27页 |
(二) 秦汉以降至明清时期:多元碰撞与相互混融 | 第27-30页 |
1. 壮族民间信仰受汉文化影响之历史契机 | 第27页 |
2. 壮族民间信仰受汉文化影响之地域分野 | 第27-28页 |
3. 壮族民间信仰的主体分化 | 第28-30页 |
(三) 民初至改革开放前:从式微到潜流 | 第30-37页 |
1. 旧桂系时期 | 第30-31页 |
2. 新桂系时期 | 第31-34页 |
3.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前 | 第34-37页 |
二、影响壮族民间信仰变迁的因素 | 第37-50页 |
(一) 政治因素 | 第37-38页 |
(二) 地缘因素 | 第38-39页 |
(三) 人口流动因素 | 第39-40页 |
(四) 汉族儒、释、道、傩文化因素 | 第40-43页 |
(五) 壮族民间信仰在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原因 | 第43-50页 |
1. 壮族民众在现实生活中的需要 | 第43页 |
2. 家族、地域、族群认同的标志和象征 | 第43-47页 |
3. 割舍不断的祖先情怀与生生不息的生命言说 | 第47-48页 |
4. 消极中的积极与心灵安慰 | 第48-50页 |
三、变迁与转型:壮族民间信仰的个案研究——以龙脊村及周边壮族地区为例 | 第50-63页 |
(一) 龙脊壮族民间信仰的历史溯源 | 第50-52页 |
(二) 龙脊壮族民间信仰的基本概况 | 第52-56页 |
(三) 民国至改革开放前龙脊壮族民间信仰的表现与特征 | 第56-57页 |
(四) 龙脊壮族民间信仰的当代形态与特征 | 第57-61页 |
(五) 关于龙脊壮族民间信仰变革的思考 | 第61-63页 |
结语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9页 |
后记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