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冶金工业论文--冶金技术论文--微生物冶金论文

嗜酸硫杆菌浸出中低品位磷矿及其浸矿机理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1-35页
    1.1 磷矿的概述第11页
    1.2 磷矿的生物浸滤第11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生物冶金的概述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微生物浸磷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溶磷微生物的类型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提高生物浸滤速率和浸出率的方法第15-19页
    1.3 生物浸滤的机制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―直接‖和―间接‖浸滤理论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―接触式‖和―非接触式‖生物浸滤理论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金属硫化物氧化的化学机制第21-23页
    1.4 嗜酸硫杆菌氧化亚铁离子的机制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嗜酸硫杆菌的亚铁氧化机制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其他铁氧化菌的亚铁氧化机制第25页
    1.5 嗜酸硫杆菌氧化硫的机制第25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微生物的硫氧化系统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嗜酸硫杆菌氧化还原态无机硫化物的机制第27-32页
    1.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2-33页
    1.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33-34页
    1.8 技术路线第34-35页
第2章 嗜酸硫杆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第35-67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35页
    2.2 材料与方法第35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材料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实验方法第39-45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讨论第45-6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的筛选与驯化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 CK 的鉴定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 CK 生长条件的优化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 CK 的生长曲线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嗜酸喜温硫杆菌的筛选与驯化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嗜酸喜温硫杆菌 TST3 的鉴定第53-6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嗜酸喜温硫杆菌 TST3 生长条件的优化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8 嗜酸喜温硫杆菌 TST3 的生长曲线第65-66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66-67页
第3章 嗜酸硫杆菌浸矿工艺的优化第67-97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67页
    3.2 材料与方法第67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材料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实验方法第68-72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72-9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 CK 浸矿工艺的优化第72-8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对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 CK 浸出磷矿的影响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氨基酸的加入对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 CK 浸出磷矿的影响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不同能源和浸矿方法对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 CK 浸出磷矿的影响 ..第83-8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嗜酸喜温硫杆菌 TST3 浸矿工艺的优化第86-9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对嗜酸喜温硫杆菌 TST3 浸出磷矿的影响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氨基酸的加入对嗜酸喜温硫杆菌 TST3 浸出磷矿的影响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8 不同浸矿方法对嗜酸喜温硫杆菌 TST3 浸出磷矿的影响第93-94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94-97页
第4章 嗜酸硫杆菌浸出磷矿效率提高的机理研究第97-173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97页
    4.2 材料与方法第97-10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材料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实验方法第98-106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106-17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生物浸出与化学浸出在 A.ferrooxidans CK 浸出磷矿中的作用第106-11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甘氨酸的加入促进 A.ferrooxidans CK 浸出磷矿的机理第113-12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不同能源物质和浸矿方法影响 A.ferrooxidans CK 浸出磷矿机理第127-1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不同浸矿方法影响 A.caldus TST3 浸出磷矿的机理第142-172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172-173页
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173-177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173-175页
    5.2 创新点第175-176页
    5.3 展望第176-177页
致谢第177-179页
参考文献第179-191页
附录 1 分析方法第191-195页
附录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95-197页
附录 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97页

论文共19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实时双目立体匹配算法研究与实现
下一篇:轨道路基动力响应原位试验电液伺服激振系统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