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机的应用论文--信息处理(信息加工)论文--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

实时双目立体匹配算法研究与实现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目录第9-12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2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面临的挑战第13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双目立体匹配的挑战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实时性计算的挑战第15-17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立体匹配实时算法的研究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立体匹配实时实现的研究第18-22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本文研究内容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本文创新点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本文组织结构第24-26页
第二章 双目立体匹配与GPU通用计算第26-40页
    2.1 双目立体视觉概述第26-28页
    2.2 双目立体匹配第28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匹配代价函数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立体匹配代价聚合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视差计算与优化第33-34页
    2.3 GPU通用计算第34-36页
    2.4 CUDA并行计算架构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CUDA线程映射模型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CUDA存储器模型第38-39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9-40页
第三章 实时非对称线性立体匹配研究第40-60页
    3.1 线性立体代价匹配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引导滤波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线性立体代价匹配第42-43页
    3.2 非对称线性立体匹配算法第43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代价计算与代价聚合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立体匹配的实现第45-47页
    3.3 基于GPU的并行映射第47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并行化代价函数的计算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并行化均值滤波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并行化系数求解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并行化DSI矩阵计算及深度选择第53页
    3.4 实验结果第53-58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58-60页
第四章 一种O(1)量级的双目立体匹配算法研究第60-74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60-61页
    4.2 递归型边缘保持图像低通滤波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递归型信号滤波器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递归型图像滤波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递归边缘保持滤波第63-64页
    4.3 递归边缘保持双目立体匹配第64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REF双目匹配代价聚合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REF双目立体匹配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视差图优化第68页
    4.4 实验结果第68-72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72-74页
第五章 实时REF双目立体代价聚合研究第74-88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74-75页
    5.2 相关工作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REF双目立体代价聚合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基于GPU的立体代价聚合第76-77页
    5.3 基于GPU并行REF匹配代价聚合第77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并行匹配代价计算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并行REF代价聚合第79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进一步优化第82-83页
    5.4 实验结果第83-86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86-88页
第六章 实时视差优化研究第88-106页
    6.1 视差优化概述第88-91页
    6.2 实时视差优化第91-9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预处理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误匹配检测及校正第92-9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遮挡区域检测及校正第94-96页
    6.3 实时视差优化的GPU并行映射第96-10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并行化预处理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并行误匹配检测与校正第97-9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并行遮挡检测与校正第99-100页
    6.4 实验结果第100-104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104-106页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06-110页
    7.1 主要工作总结第106-107页
    7.2 研究展望第107-110页
参考文献第110-120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0-122页
致谢第122-123页

论文共12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夏某扒窃七毛钱案分析
下一篇:嗜酸硫杆菌浸出中低品位磷矿及其浸矿机理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