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企业经济论文--企业生产管理论文--企业技术管理论文

研发外包、知识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--基于汽车产业的实证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一章 绪论第8-18页
    1.1 问题的提出第8-9页
    1.2 研究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理论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现实意义第10页
    1.3 文献综述第10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发外包的研究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知识学习的研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研发外包、知识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文献述评第14-15页
    1.4 研究框架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思路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技术路线图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研究内容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研究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1.5 可能的创新点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构建了新的数据集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探索性使用实证方法第17-18页
第二章 我国企业研发外包的特征性事实与内在动因第18-25页
    2.1 我国企业研发外包的特征性事实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投资目的地的变化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投资领域的变化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投资主体的变化第19-20页
    2.2 我国企业研发外包的内在动因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战略资产寻求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传统资源利用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管制规避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知识学习第23-24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24-25页
第三章 我国汽车企业研发外包的现状分析第25-31页
    3.1 我国汽车企业研发外包的特征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外包主体逆向化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外包过程学习化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外包项目核心化第26-27页
    3.2 我国汽车企业研发外包的内在动因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战略资产寻求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知识学习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政策导向第29-30页
    3.3 我国汽车企业研发外包的类型第30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30-31页
第四章 研发外包、知识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的案例分析第31-38页
    4.1 研究设计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案例的选择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资料的搜集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信度与效度第31-32页
    4.2 江淮汽车的创新实践第32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江淮汽车简介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产品级转型与资源级转型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两栖型研发外包模式构建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知识学习调节与协同创新第36-37页
    4.3 研究推论第37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37-38页
第五章 研发外包、知识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实证检验第38-52页
    5.1 理论假设的提出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研发外包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研发外包的内在机理:不同市场结构的对比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研发外包的内在机理:知识学习的调节效应第40-41页
    5.2 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模型构建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变量定义第42-43页
    5.3 数据来源与数据描述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数据来源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数据描述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检验形式第45页
    5.4 回归分析与结果讨论第45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研发外包与企业创新绩效:不同研发外包类型的对比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研发外包与企业创新绩效:不同创新绩效类型的对比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研发外包与企业创新绩效:不同市场结构的对比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研发外包与企业创新绩效:知识学习的调节效应第49-51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51-52页
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第52-55页
    6.1 研究结论第52-53页
    6.2 政策建议第53-54页
    6.3 不足之处第54-55页
参考文献第55-58页
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第58-59页
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59-60页
致谢第60页

论文共6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J2EE的MMORPG手机游戏框架的设计与实现
下一篇:面向智能电视的个性化人机交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