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诉讼法论文--民事诉讼法论文

论我国诉讼体制转型中释明权制度的构建

论文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引言第8-9页
一、 释明权的涵义及体制基础第9-13页
    (一) 释明权的概念和特征第9-10页
    (二) 释明权的性质第10页
    (三) 释明权产生的体制基础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 释明权与职权主义模式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2. 释明权与当事人主义模式第11-13页
二、 我国民事诉讼体制的转型与释明权的发展第13-17页
    (一) 我国民事诉讼体制的转型历程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 超职权主义阶段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2. 诉讼模式改革初步阶段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3. 当事人主义的确立阶段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4. 协同主义的提出阶段第14-15页
    (二) 我国诉讼体制转型过程中释明权的发展第15-17页
三、 我国诉讼体制转型中释明权制度构建的意义第17-21页
    (一) 适应我国诉讼体制的转型第17页
    (二) 满足我国司法实践的现实需要第17-18页
    (三) 反映准确的能动司法理念第18-19页
    (四) 有助于公正与效率司法价值的实现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 释明权制度有利于司法实体公正的实现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 释明权制度有利于促进程序公正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3. 释明权有助于提高司法效率第20-21页
四、 我国诉讼体制转型中释明权存在的问题第21-25页
    (一) 诉讼体制转型的复杂性导致认识的绝对化倾向第21-23页
    (二) 释明权的立法模糊第23页
    (三) 释明权的实务混乱第23-25页
五、 我国诉讼体制转型中释明权制度的基本构建第25-34页
    (一) 确立释明权行使的原则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 中立原则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 适度和谨慎原则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 探求当事人真意原则第25-26页
    (二) 明确释明权行使的范围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 当事人诉讼请求不明确、不具体的情况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 当事人所举的诉讼资料不充分的情况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 当事人诉讼行为不当的情况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4. 当事人主张的事实与诉讼的法律依据存在矛盾的情况第27-28页
    (三) 规范释明权在各诉讼阶段的行使方式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 立案阶段的释明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 庭前准备阶段的释明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 审理阶段的释明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 判后答疑第31页
    (四) 规定不当释明的救济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 事前控制措施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 事后救济措施:当事人异议权第32-34页
结语第34-35页
参考文献第35-36页
致谢第36-37页

论文共3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旅馆业公安行政许可制的审视与重构
下一篇:昆山Z校高三思想政治课教学状况及改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