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药学论文--药剂学论文

PEG化壳聚糖在微粒给药系统中应用的研究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页
致谢第10-11页
第一章 PEG化壳聚糖的合成和表征第11-31页
    1 前言第11-15页
    2 材料和仪器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 材料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2.2 仪器第15-16页
    3 实验方法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3.1 mPEG琥珀酸单酯的合成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3.2 mPEG-Su-COONSu的合成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3.3 壳聚糖-聚乙二醇的合成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 壳聚糖的纯化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 粘度法测定壳聚糖的分子量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3.4 壳聚糖-聚乙二醇接枝物的合成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3.5 产物的表征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.1 盐酸羟胺反应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.2 产物的红外、核磁表征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.3 PEG化壳聚糖的接枝率测定第19-20页
    4 结果与讨论第20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1 mPEG琥珀酸单酯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1 盐酸羟胺反应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2 FT-IR分析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4.2 mPEG-Su-COONSu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 FT-IR分析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 ~(13)C NMR分析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4.3 壳聚糖-聚乙二醇接枝物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 壳聚糖分子量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 FT-IR分析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3 ~1H-NMR分析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4.4 PEG化壳聚糖的接枝率第26-31页
第二章 PEG化壳聚糖在水中溶胀行为的研究第31-41页
    1 前言第31-32页
    2 材料和仪器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 材料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 仪器第32-33页
    3 实验方法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 不同分子量、不同接枝率的PEG化壳聚糖的合成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 mPEG琥珀酸单酯和mPEG-Su-COONSu的合成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 不同分子量、不同接枝率的PEG化壳聚糖的合成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 PEG化壳聚糖的溶胀度和溶解度的测定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 浊度的测定第34页
    4 结果与讨论第34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 不同分子量、不同接枝率的PEG化壳聚糖的合成及其分子量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 PEG化壳聚糖的溶胀度和溶解度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 浊度第37-41页
第三章 PEGFP-N1质粒/PEG化壳聚糖自聚集纳米粒在HELA细胞上转染的初步研究第41-57页
    1 前言第41-43页
    2 材料和仪器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1 材料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 仪器第44页
    3 实验方法第44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1 pEGFP-N1质粒的制备与验证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 质粒碱裂解法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3 聚乙二醇沉淀纯化质粒DNA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4 质粒的定量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 PEG化的壳聚糖/DNA纳米粒的制备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 PEG化壳聚糖/DNA纳米粒在Hela细胞体外转染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 材料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 Hela细胞的培养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3 细胞摄取第49页
    4 结果和讨论第49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1 pEGFP-N1质粒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 PEG化的壳聚糖/DNA纳米粒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 壳聚糖/DNA纳米粒在Hela细胞体外摄取第52-57页
第四章 PEG化壳聚糖修饰的环孢素A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考察第57-73页
    1 前言第57-58页
    2 材料与仪器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2.1 材料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2.2 仪器第59页
    3 实验方法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1 分析方法的建立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 检测波长的选择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 流动相的选择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3 柱温的选择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4 HPLC标准曲线的建立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3.2 环孢素A纳米粒的制备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3.3 包封产率和载药量的测定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4 环孢素A纳米粒形态和粒径测定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3.5 体外释放的的研究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.1 PBS溶液的配制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.2 体外释放考察第61页
    4 结果与讨论第61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1 分析方法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1 检测波长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2 流动相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3 柱温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4 环孢素标准曲线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2 环孢素纳米粒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3 PEG化壳聚糖修饰的环孢素纳米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4.4 PEG化壳聚糖修饰的环孢素纳米粒的形态、粒径第66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5 PEG化壳聚糖修饰的环孢素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第70-73页
第五章 PEG化壳聚糖修饰的环孢素纳米粒家兔药动学研究第73-83页
    1 前言第73-74页
    2 材料与仪器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2.1 材料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2.2 仪器第74-75页
    3 实验方法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1 检测波长的选择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3.2 流动相的确定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3.3 血样的提取方法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3.4 标准曲线的测定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3.5 萃取回收率测定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3.6 回收试验和精密度的测定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3.7 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第76-77页
    4 结果和讨论第77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1 检测波长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2 流动相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3 血样的标准曲线和药物萃取回收率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4.4 回收率和精密度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5 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第80-83页
第六章 结束语第83-85页
综述 壳聚糖纳米粒的研究进展第85-113页
作者简历第113页

论文共11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FMECA和FTA的机载制冷系统故障分析
下一篇:机载喷雾冷却特性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