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工程背景和选题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轻型夯的发展 | 第10-11页 |
1.2.1 轻型夯的工作原理 | 第10页 |
1.2.2 轻型夯的发展历史 | 第10-11页 |
1.3 国内外轻型夯应用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.1 轻型夯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.2 轻型夯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4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3-15页 |
1.4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桥台(涵)背路基夯实安全性评价方法 | 第15-22页 |
2.1 轻型夯夯实加固机理 | 第15页 |
2.2 轻型夯夯击能传播原理 | 第15-16页 |
2.3 轻型夯夯击对建筑物的影响机理 | 第16-17页 |
2.4 轻型夯夯击频率与涵洞(桥台)固有频率 | 第17-18页 |
2.5 轻型夯夯击能对构筑物安全性评价方法 | 第18-21页 |
2.5.1 加速度评价方法 | 第18-19页 |
2.5.2 速度评价方法 | 第19页 |
2.5.3 位移评价方法 | 第19-20页 |
2.5.4 应力应变评价方法 | 第20-21页 |
2.5.5 外观观察评价方法 | 第21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轻型夯动力夯击对结构物影响的离散元仿真分析 | 第22-42页 |
3.1 PFC2D离散元软件介绍 | 第22-24页 |
3.1.1 离散单元PFC2D软件基本假设和特点 | 第22-23页 |
3.1.2 PFC2D应用领域及优势 | 第23-24页 |
3.1.3 模型边界条件 | 第24页 |
3.2 轻型夯动力夯击对涵洞影响的离散元仿真分析 | 第24-36页 |
3.2.1 模型材料参数 | 第24页 |
3.2.2 计算指标及方法 | 第24-26页 |
3.2.3 涵背模型的建立 | 第26-28页 |
3.2.4 动力夯实过程模拟 | 第28-31页 |
3.2.5 动力夯击对涵洞结构水平应力的影响 | 第31-34页 |
3.2.6 动力夯击对涵洞结构水平位移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3.2.7 动力夯击对涵洞结构安全性影响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3 轻型夯动力夯击对桥台影响的离散元仿真分析 | 第36-40页 |
3.3.1 模型简化及材料参数 | 第36-37页 |
3.3.2 测量圆的布置及计算指标 | 第37-38页 |
3.3.3 动力夯击对桥台水平应力的影响 | 第38页 |
3.3.4 动力夯击对桥台水平位移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3.3.5 动力夯击对桥台结构安全性影响分析 | 第39-40页 |
3.4 小结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桥台(涵)在轻型夯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分析 | 第42-71页 |
4.1 试验场地 | 第42-43页 |
4.1.1 地基填料 | 第42页 |
4.1.2 桥台与涵背 | 第42-43页 |
4.2 评价方法数据参数的测量 | 第43-47页 |
4.2.1 加速度测量设备及测量点布置 | 第43-44页 |
4.2.2 速度测量设备及测量点布置 | 第44-45页 |
4.2.3 位移测量设备及测量点布置 | 第45-46页 |
4.2.4 应力应变测量设备及测量点布置 | 第46-47页 |
4.3 试验检测系统搭建 | 第47-49页 |
4.3.1 数据收集过程 | 第47-48页 |
4.3.2 测试器件布置形式 | 第48-49页 |
4.4 试验夯点布设方式 | 第49-50页 |
4.5 试验过程及检测方法 | 第50-51页 |
4.6 涵背试验数据及安全性分析 | 第51-59页 |
4.6.1 涵背应变数据与安全性分析 | 第51-55页 |
4.6.2 涵背水平位移数据与安全性分析 | 第55-59页 |
4.6.3 涵背外观观测安全性分析 | 第59页 |
4.7 桥台验数据采集及分析 | 第59-67页 |
4.7.1 桥台应变数据与安全性分析 | 第60-63页 |
4.7.2 桥台水平位移数据与安全性分析 | 第63-67页 |
4.7.3 桥台外观观察安全性分析 | 第67页 |
4.8 桥台(涵)背应变及水平位移综合对比分析 | 第67-70页 |
4.9 小结 | 第70-71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1-73页 |
结论 | 第71页 |
展望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6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