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--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环境影响评价论文

地表演变对城市热环境影响的定量研究

第一章 引言第15-26页
    1 城市热环境研究第16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1 常规技术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 遥感技术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 两种技术比较第20-21页
    2 土地利用/覆盖变化研究第21-23页
    3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3-24页
    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4-26页
第二章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6-30页
    1 研究思路第26页
    2 技术路线第26-28页
    3 主要内容第28-30页
第三章 基于Landsat数据的地表温度遥感反演模型第30-68页
    1 理论基础第30-55页
        1.1 热辐射基本规律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太阳的电磁辐射及其特性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3 地表的热红外特性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4 大气的热红外辐射及传输第39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 大气成分及其吸收光谱特性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 光谱吸收的计算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1.5 热红外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第43-50页
        1.6 遥感传感器波谱响应函数及大气辐射传输计算程序第50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6.1 遥感传感器宽通道的热红外辐射传输方程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6.2 宽通道黑体辐射函数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6.3 遥感传感器宽通道的大气透过率计算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6.4 热红外辐射传输方程简化第53-55页
    2 基于Landsat卫星数据的地表温度遥感反演模型第55-62页
        2.1 Landsat/TM6地表辐射温度求算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2.2 Landsat/TM6的热传导方程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2.3 热传导方程的简化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 大气平均作用温度替代性分析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 TM6地表温度反演简化算法第61-62页
    3 模型验证第62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1 地表比辐射率ε_6确定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2 大气平均作用温度T_α计算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3 大气透过率τ_6的计算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4 小结第67-68页
第四章 地表演变及城市热环境空间数据建立第68-94页
    1 土地利用/覆盖类型数据第68-87页
        1.1 空间矢量化数据第69-72页
        1.2 遥感数据分类专题数据第72-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遥感图像的预处理第73-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遥感图像的分类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 Landsat TM/ETM+遥感影像特征分析第78-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 遥感图像的分类后处理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5 分类结果的精度评估第85-87页
    2 城市气温空间数据第87-88页
    3 城市地表温度反演数据第88-94页
        3.1 ERDAS IMAGINE的空间建模工具第89-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 空间建模工具的组成第89-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 空间图形模型的形成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3.2 图像解译空间建模与自动制图第91-94页
第五章 地表演变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第94-111页
    1 研究区概况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1.1 地理概况第94页
        1.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第94-95页
    2 地表演变对城市气温的影响第95-98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地表演变区域遥感识别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城市地表演变类型第96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地表演变对气温影响定量研究第96-98页
    3 地表演变对城市地表温度的影响第98-103页
        3.1 地表演变遥感监测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3.2 城市扩展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分析第99-10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 不同土地利用/覆盖类型地表的热表征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 地表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第100-10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 地表辐射温度与NDVI之间的关系第103页
    4 小结第103-111页
第六章 研究结论、创新点及展望第111-113页
    1 研究结论与讨论第111页
    2 创新点第111-112页
    3 展望第112-113页
参考文献第113-119页
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第119-120页
致谢第120页

论文共12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崩塌土流动化机理及泥石流冲淤特性的实验研究
下一篇: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问题序列的实践与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