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--工程地质学论文--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--滑坡论文

崩塌土流动化机理及泥石流冲淤特性的实验研究

摘要第2页
Abstract第2页
1 绪论第8-10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9-10页
2 研究综述第10-25页
    2.1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第10-11页
    2.2 崩塌现象和崩塌机理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崩塌现象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崩塌机理第12-14页
    2.3 泥石流的类型及形成过程第14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泥石流的定义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泥石流的分类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泥石流的形成过程第17-20页
    2.4 章节构思第20-22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22-25页
3 实验条件第25-32页
    3.1 实验装置第25-26页
    3.2 实验参数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影响因素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崩塌源土质条件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斜坡条件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坡前条件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实验用沙第28-29页
    3.3 测量仪器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观测项目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测量仪器第30-31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31-32页
4 崩塌土的运动距离预测第32-50页
    4.1 实验参数第32-33页
    4.2 崩塌源土质条件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颗粒级配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含水量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粘土含量第36-38页
    4.3 坡前沿程条件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径流量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土层状况第39-40页
    4.4 斜坡形状变化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坡高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上下坡夹角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崩塌体积第42-43页
    4.5 崩塌土流高比的探讨第43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崩塌土流高比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单元块体的运动过程第44-47页
    4.6 流高比公式验证第47-49页
    4.7 本章小结第49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49-50页
5 崩塌土流动化机理的探讨第50-65页
    5.1 松散崩塌土的实验研究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崩塌土流动化实验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泥石流形成过程第51-53页
    5.2 块状崩塌土的实验研究第53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块体形状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块体强度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块体滑动实验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超载孔隙水压力第56-59页
    5.3 崩塌土流动化机理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松散崩塌土的水流掺混机理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块状崩塌土的压差减阻机理第59-60页
    5.4 崩塌土流动化条件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经验判别标准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崩塌土流动化判别式第61-63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63-64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64-65页
6 泥石流的冲淤变化特性第65-83页
    6.1 稠性泥石流的形态特征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一般特征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平面特征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泥面比降第66-67页
    6.2 泥石流龙头的冲刷作用第67-7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泥石流龙头流态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不稳定层厚度第69-70页
    6.3 阵性泥石流运动规律第70-7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代表性公式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平均流速公式结构形式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演进式相关分析第73-7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平均流速公式验证第76-79页
    6.4 泥石流龙头的迭加效应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泥石流龙头迭加加速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泥石流龙头迭加实验第80-81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81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81-83页
7 泥石流入汇对主河的影响第83-102页
    7.1 泥石流地区河型分类第83-86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单股型河道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多股型河道第85-86页
    7.2 泥石流地区河床演变趋势第86-89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平面形态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纵剖面形态第88-89页
    7.3 泥石流堵江的影响因素第89-92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危险性的判别方法第89-91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堵江的影响因素第91-92页
    7.4 汇流区危险性的判别指标第92-99页
        7.4.1 支沟泥石流入汇的影响度第92-95页
        7.4.2 支沟泥石流入汇的危险度第95-98页
        7.4.3 支沟泥石流入汇的危害度第98-99页
    7.5 本章小结第99-100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100-102页
8 结论第102-103页
致谢第103-104页
科研项目第104-105页
发表论文第105页

论文共10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失独联系人职业成就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
下一篇:地表演变对城市热环境影响的定量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