淄博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12页 |
第一章 淄博民歌产生的因素 | 第12-14页 |
第一节 地理因素 | 第12页 |
第二节 历史文化背景因素 | 第12-13页 |
第三节 人文生活环境因素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淄博民歌的题材及艺术特征 | 第14-33页 |
第一节 号子 | 第14-18页 |
一、号子 | 第14-17页 |
二、功能特征 | 第17页 |
三、旋律特征 | 第17-18页 |
第二节 小调 | 第18-28页 |
一、小调题材 | 第18-24页 |
二、小调的旋律特点 | 第24-28页 |
第三节 大型民歌套曲——俚曲曲牌 | 第28-33页 |
一、蒲松龄俚曲 | 第28页 |
二、玉娥郎 | 第28-31页 |
三、银纽丝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淄博民歌的演唱风格 | 第33-42页 |
第一节 淄博方言 | 第33-35页 |
一、淄博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比较 | 第33-34页 |
二、淄博民歌中所体现的方言特征 | 第34-35页 |
第二节 演唱时咬字发音的基本要求 | 第35-36页 |
一、气息的运用 | 第35-36页 |
二、咬字与吐字 | 第36页 |
第三节 淄博民歌演唱技巧的把握 | 第36-42页 |
一、真假声演唱技巧的运用 | 第36-39页 |
二、润腔技巧 | 第39-42页 |
第四章 淄博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| 第42-45页 |
第一节 淄博民歌的保护措施 | 第42-43页 |
第二节 传承意义 | 第43-45页 |
结语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突出成果 | 第48-49页 |
后记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