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企业经济论文--企业财务管理论文

我国上市公司债权治理效应研究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9页
1 导论第9-12页
   ·论点的引出第9-10页
   ·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0页
   ·研究意义第10页
   ·本文的难点和创新点第10-12页
2 理论溯源第12-16页
   ·公司治理的理论渊源第12页
   ·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第12-13页
   ·新资本结构理论第13-14页
   ·公司治理理论的新发展: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债权人权益保护理论第14-16页
     ·利益相关者理论简述第14页
     ·债权人权益保护理论简述第14-16页
3 我国上市公司债权治理效应的理论分析第16-19页
   ·债权治理具有激励与约束作用第16-18页
     ·激励管理层第16页
     ·限制自由现金流量第16-17页
     ·拟制非效率投资第17-18页
   ·债权融资具有信号传递机理第18页
   ·债权融资具有相机控制的功效第18-19页
4 债权治理的三种经典模式第19-22页
   ·三种经典模式第19-20页
     ·美国模式第19页
     ·日本模式第19-20页
     ·德国模式第20页
   ·美日德三国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比较第20-21页
     ·美国治理模式的效果分析第20页
     ·日德治理模式的效果分析第20-21页
   ·对完善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启示第21-22页
5 我国上市公司债权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22-29页
   ·我国上市公司债权融资现状第22-24页
     ·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第22-23页
     ·流动债权水平偏高第23页
     ·商业信用在债权中比重较大第23-24页
   ·我国上市公司债权治理存在的问题第24-26页
     ·严重亏损和负债累累的公司很难破产及退市第24-25页
     ·债权人利益被控股股东侵害第25页
     ·债权人相关的利益及地位被忽略第25页
     ·债权人很难对经营者形成制约第25-26页
     ·债权人没有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的意识及机制第26页
   ·中国上市公司债权治理效应的实证分析第26-29页
     ·研究变量的选取第26-27页
     ·指标设计及涵义第27页
     ·实证结果及解释第27-29页
6 我国上市公司债权治理效应弱化与恶化的原因第29-32页
   ·主办银行制度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第29页
   ·债权债务关系的虚拟性第29-30页
   ·银企之间的关系在初衷上偏离了轨道第30页
   ·破产相机控制失灵及退市机制不完善第30-31页
   ·债券市场不发达第31-32页
7 优化我国上市公司债权治理机制的途径第32-39页
   ·建立高素质银行体系第32-33页
     ·完善主办银行制度第32页
     ·建立真实的债权债务关系第32-33页
     ·改革银企之间的体制第33页
   ·打造切实可行的破产机制和退市机制第33-36页
     ·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国有股的减持第34页
     ·不断完善破产法律制度第34-35页
     ·完善退市机制第35-36页
   ·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第36-39页
     ·债券发行主体和流通机制应市场化第36页
     ·发行利率市场化机制第36-37页
     ·进一步健全企业债券市场的微观基础第37-39页
8 结语及本文的局限性第39-40页
   ·结语第39页
   ·本文的不足第39-40页
参考文献第40-42页
附录第42-43页

论文共4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股权分置改革后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
下一篇: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