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村合作经济理论与组织变迁研究(摘要) | 第4-10页 |
STUDY ON THEORETIC AND ORGANIZATIONAL VARIANCE OF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Y | 第10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8-30页 |
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8-20页 |
1.1.1 研究目的 | 第18-1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1.2.1 农村合作实践迫切需要合作经济理论的指导 | 第19页 |
1.1.2.2 农村合作经济能有效保障中国小农经济团体利益的实现 | 第19-20页 |
1.1.2.3 农村合作经济是规模经济的客观要求 | 第20页 |
1.1.2.4 农村合作经济能提高农户的市场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 | 第20页 |
1.1.2.5 农村合作经济是使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| 第20页 |
1.1.2.6 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农村合作经济的重要议题 | 第2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| 第20-28页 |
1.2.1 合作经济理论的思想源泉 | 第20-22页 |
1.2.1.1 启蒙思潮 | 第21页 |
1.2.1.2 早期基督教社会主义 | 第21页 |
1.2.1.3 人文学说 | 第21页 |
1.2.1.4 民主主义 | 第21页 |
1.2.1.5 功利主义 | 第21页 |
1.2.1.6 空想社会主义 | 第21-22页 |
1.2.1.7 古典政治经济学 | 第22页 |
1.2.1.8 唯物论与辩证法 | 第22页 |
1.2.2 西方合作经济理论流派 | 第22-24页 |
1.2.2.1 改革派 | 第23页 |
1.2.2.2 进化派 | 第23-24页 |
1.2.3 罗奇代尔原则 | 第24-25页 |
1.2.3.1 罗奇代尔原则的产生 | 第24-25页 |
1.2.3.2 第一次修改 | 第25页 |
1.2.3.3 第二次修改 | 第25页 |
1.2.3.4 第三次修改 | 第25页 |
1.2.4 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理论 | 第25-27页 |
1.2.4.1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合作经济理论 | 第25-26页 |
1.2.4.2 列宁的合作经济理论 | 第26-27页 |
1.2.5 中国的合作经济理论 | 第27-28页 |
1.2.5.1 旧中国的合作经济理论 | 第27页 |
1.2.5.2 新中国的合作经济理论 | 第27-28页 |
1.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| 第28-29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28-29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29页 |
1.4 创新及拓展 | 第29-30页 |
第二章 合作经济理论辨析 | 第30-48页 |
2.1 概念界定 | 第30-33页 |
2.1.1 合作 | 第30-31页 |
2.1.2 合作社 | 第31-32页 |
2.1.3 合作经济与农村合作经济 | 第32-33页 |
2.1.4 合作制 | 第33页 |
2.2 合作经济理论评析 | 第33-39页 |
2.2.1 西方合作经济起源与理论评析 | 第33-36页 |
2.2.1.1 合作社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| 第34页 |
2.2.1.2 合作经济无法改造资本主义制度 | 第34-35页 |
2.2.1.3 追求公平和效益之间的平衡 | 第35页 |
2.2.1.4 改良主义倾向 | 第35-36页 |
2.2.2 马克思列宁主义合作经济思想的简要总结 | 第36-39页 |
2.2.2.1 关于生产合作化制度的思想 | 第36页 |
2.2.2.2 合作化的道路 | 第36-37页 |
2.2.2.3 马克思、恩格斯合作制思想的历史局限及其影响 | 第37-39页 |
2.3 合作经济相关理论评析 | 第39-43页 |
2.3.1 相关社会学理论与人文学说 | 第39页 |
2.3.2 相关经济理论评析 | 第39-43页 |
2.3.2.1 现代西方经济理论 | 第39-42页 |
2.3.2.2 劳动基础上的民主企业理论评析 | 第42-43页 |
2.4 理论辨析之结论 | 第43-48页 |
2.4.1 合作经济质的规定性 | 第43-46页 |
2.4.2 合作经济理论辨析小结 | 第46-48页 |
第三章 农村合作经济所有制形式 | 第48-57页 |
3.1 农村合作经济所有制性质 | 第48-50页 |
3.1.1 从内部经济关系观察合作经济的所有制性质 | 第48-49页 |
3.1.2 合作经济所依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对合作经济性质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3.2 合作经济与其他相关经济形式的关系 | 第50-52页 |
3.2.1 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的关系 | 第50-51页 |
3.2.2 合作经济与股份制经济的关系 | 第51-52页 |
3.2.3 合作经济与联营经济的关系 | 第52页 |
3.2.4 合作经济与合伙经济的关系 | 第52页 |
3.3 合作经济的所有制形式 | 第52-57页 |
3.3.1 生产资料全部属劳动者个人所有的形式 | 第52-53页 |
3.3.2 生产资料个人所有与集体所有相结合的形式 | 第53-54页 |
3.3.3 合作社资产中含有外来股份的形式 | 第54页 |
3.3.4 股份合作形式 | 第54-57页 |
3.3.4.1 股份合作制产生的历史动因 | 第55页 |
3.3.4.2 股份合作制的所有制形式 | 第55-57页 |
第四章 农村合作经济产权关系 | 第57-62页 |
4.1 合作经济产权的一般构造 | 第57-58页 |
4.1.1 股份制合作社的产权构造 | 第57-58页 |
4.1.2 非股份制合作社的产权构造 | 第58页 |
4.2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的产权关系 | 第58-60页 |
4.2.1 社会主义改造初期合作经济的产权关系 | 第59页 |
4.2.2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产权关系的变化 | 第59-60页 |
4.3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,构造合理的合作经济产权关系 | 第60-62页 |
4.3.1 合理界定产权,使合作经济产权明晰化 | 第60页 |
4.3.2 强化风险机制和约束机制,保障产权主体的利益 | 第60-62页 |
第五章 农村合作经济的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 | 第62-75页 |
5.1 农村合作经济的组织形式 | 第62-65页 |
5.1.1 不同标志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分类 | 第62页 |
5.1.2 专业协会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比较 | 第62-64页 |
5.1.3 社员资格 | 第64页 |
5.1.4 合作社的股份化倾向 | 第64-65页 |
5.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及其基本特征 | 第65-72页 |
5.2.1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 | 第65-68页 |
5.2.1.1 决策机制 | 第65-66页 |
5.2.1.2 竞争机制 | 第66页 |
5.2.1.3 动力机制 | 第66-67页 |
5.2.1.4 约束和发展机制 | 第67-68页 |
5.2.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外部联接机制 | 第68-70页 |
5.2.2.1 合作经济组织→市场 | 第68-69页 |
5.2.2.2 合作经济组织→企业→市场 | 第69页 |
5.2.2.3 合作经济组织→产地市场→市场 | 第69-70页 |
5.2.3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 | 第70-71页 |
5.2.3.1 群体性 | 第70页 |
5.2.3.2 可塑性 | 第70-71页 |
5.2.3.3 风险性 | 第71页 |
5.2.4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市场化问题 | 第71-72页 |
5.2.4.1 人才问题 | 第71页 |
5.2.4.2 资金问题 | 第71-72页 |
5.2.4.3 技术进步问题 | 第72页 |
5.2.4.4 联合问题 | 第72页 |
5.3 农村合作经济运行成果评价 | 第72-75页 |
5.3.1 社会制度绩效指标 | 第72-73页 |
5.3.1.1 带动农户指标 | 第72-73页 |
5.3.1.2 社会服务指标 | 第73页 |
5.3.1.3 抵御风险指标 | 第73页 |
5.3.2 运作机制指标 | 第73页 |
5.3.2.1 利益分配机制指标 | 第73页 |
5.3.2.2 民主决策机制指标 | 第73页 |
5.3.3 发展能力指标 | 第73-75页 |
5.3.3.1 核心竞争能力指标 | 第73-74页 |
5.3.3.2 资源获取能力指标 | 第74-75页 |
第六章 合作经济的收益分配 | 第75-80页 |
6.1 社会经济关系决定收益分配关系 | 第75-76页 |
6.1.1 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关系 | 第75页 |
6.1.2 市场经济与分配关系 | 第75-76页 |
6.2 合作经济收益分配的经济特征 | 第76-80页 |
6.2.1 合作经济的经济特征 | 第76页 |
6.2.2 合作经济收益分配的外部关系 | 第76-77页 |
6.2.3 合作经济内部的利益分配关系 | 第77-80页 |
6.2.3.1 合作经济组织与其成员的利益关联方式 | 第77-78页 |
6.2.3.2 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互补机制 | 第78页 |
6.2.3.3 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 | 第78-80页 |
第七章 国家与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 | 第80-88页 |
7.1 西方合作运动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演变 | 第80-83页 |
7.1.1 自由放任政策 | 第80-81页 |
7.1.2 国家干预 | 第81-83页 |
7.1.2.1 立法支持 | 第81页 |
7.1.2.2 政策优惠 | 第81-82页 |
7.1.2.3 业务指导与人员培训 | 第82页 |
7.1.2.4 监督管理 | 第82-83页 |
7.2 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运动与国家干预 | 第83-85页 |
7.2.1 国家干预的必要性 | 第83页 |
7.2.2 国家干预的危险性 | 第83-84页 |
7.2.3 几点启示 | 第84-85页 |
7.3 我国政府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职能定位 | 第85-88页 |
7.3.1 我国合作经济组织与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 | 第85-86页 |
7.3.2 政府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职能定位 | 第86-88页 |
第八章 国家立法与合作经济发展 | 第88-96页 |
8.1 西方国家立法对合作运动的影响 | 第88-91页 |
8.1.1 合作社的立法是合作社不懈努力的结果 | 第88-89页 |
8.1.2 政府通过合作社相关法今限制、引导或支持合作社的经济活动 | 第89-91页 |
8.1.2.1 纳税标准 | 第89-90页 |
8.1.2.2 股金及股份红利的限额 | 第90页 |
8.1.2.3 业务活动范围 | 第90-91页 |
8.1.2.4 取得信贷的条件 | 第91页 |
8.2 前苏联、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合作社法的特点 | 第91-93页 |
8.2.1 立法强调政治原则 | 第91页 |
8.2.2 立法的指导思想是把合作社发展纳入国家计划经济体系 | 第91-92页 |
8.2.3 其他非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的立法情况 | 第92-93页 |
8.3 我国合作社立法的战略原则 | 第93-96页 |
第九章 余论 | 第96-99页 |
9.1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 | 第96页 |
9.2 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96页 |
9.3 建议 | 第96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06页 |
致谢 | 第106-107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