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--脑部疾病论文--震颤麻痹综合征论文

正常生理与帕金森症病理运动控制的计算与神经模型研究

摘要第3-6页
ABSTRACT第6-9页
第一章. 绪论第13-25页
    1.1. 研究背景第13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. 运动的产生和控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. 运动功能障碍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. 运动控制理论与临床康复实践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. 运动控制的研究方法第16-18页
    1.2.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-20页
    1.3. 关键问题与挑战第20-21页
    1.4.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-23页
    1.5. 论文结构第23-25页
第二章. 研究的生理与病理学基础第25-46页
    2.1. 感觉运动系统与神经运动控制第25-28页
    2.2. 肌骨生物力学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. 上肢肌肉骨骼系统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. 肌肉收缩动力学第29-31页
    2.3. 肢体本体感觉器官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. 肌梭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. 高尔基腱器官第33-34页
    2.4. 脊髓运动中枢第34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. 脊髓前角神经元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. 脊髓反射回路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. 脊髓固有神经元网络第39-40页
    2.5. 大脑感觉运动中枢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. 感觉运动皮层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. 基底节系统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. 小脑第42-43页
    2.6. 帕金森症的病理生理与运动症状第43-45页
    2.7. 本章小结第45-46页
第三章. 虚拟手臂模型第46-61页
    3.1. 多尺度整合的虚拟手臂模型第46-48页
    3.2. 虚拟手臂模型开发和仿真的软件平台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. SIMM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. Open Sim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. MMS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. SIMULINK/MATLAB第50-51页
    3.3. 虚拟手臂模型的组成模块第51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. 肌肉骨骼动力学系统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. 虚拟肌肉模型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. 本体感觉器官模型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. 脊髓反射回路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. 脊髓固有神经元网络第56-57页
    3.4. 模型子模块的整合与动态仿真第57-59页
    3.5. 虚拟手臂模型的应用第59-60页
    3.6. 本章小结第60-61页
第四章. 前馈与反馈控制对维持上肢姿态稳定性的贡献研究第61-85页
    4.1. 引言第61-63页
    4.2. 研究方法与材料第63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. 虚拟手臂模型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. 肌肉,关节和手刚度的计算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. 信号相关噪声驱动下手变异性的特征分析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. 脊髓反射回路模型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. 模拟扰动实验计算虚拟手臂的刚度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. 动态仿真步骤第70-73页
    4.3. 实验结果第73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. 手刚度与变异性的模式比较第73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. 闭环模型的力扰动响应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. 感觉反馈对手刚度和变异性的贡献评估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. 单关节肌肉和双关节肌肉的效用评估第79页
    4.4. 讨论第79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. 模型仿真研究方法的有效性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. 感觉反馈对刚度和变异性的作用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. 平衡点和刚度的控制第83页
    4.5. 本章小结第83-85页
第五章. 肌梭运动控制在中枢与外周关节角度编码中的作用研究第85-105页
    5.1. 引言第85-88页
    5.2. 研究方法与材料第88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. 感觉运动系统模型第88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. 系列平衡位置的姿态仿真实验设计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. 肌梭灵敏度评估第92-9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. 肌梭运动控制策略验证第94-95页
    5.3. 实验结果第95-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. 肌肉的长度-关节角度关系第9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. 肌梭对γ_s输入和肌束长度变化的响应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. 肌梭灵敏度的概貌特征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. 可能的肌梭运动控制策略第97-100页
    5.4. 讨论第100-103页
    5.5. 本章小结第103-105页
第六章. 肌肉间同步活动在调制帕金森震颤强度中的贡献研究第105-125页
    6.1. 引言第105-106页
    6.2. 研究方法与材料第106-11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. 实验研究对象第106-10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. 实验设计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. 实验步骤第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. 信号处理与数据分析第109-116页
    6.3. 实验结果第116-11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. 肌肉中的病理性节律活动第116-11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. 肌群同步活动水平评估第11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. 肌群同步活动水平与震颤幅度间的相关性第118-119页
    6.4. 讨论第119-124页
    6.5. 本章小结第124-125页
第七章. 总结与展望第125-130页
    7.1. 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点第125-128页
    7.2. 后续工作展望第128-130页
参考文献第130-145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145-147页
致谢第147-149页

论文共14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沟槽栅MOSFET芯片级失效分析的研究
下一篇: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探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