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-12页 |
1.2.2 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| 第17-18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1.4.2 研究思路 | 第17-18页 |
1.5 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理论分析 | 第19-26页 |
2.1 内涵 | 第19-20页 |
2.1.1 概念界定 | 第19页 |
2.1.2 目标建立 | 第19-20页 |
2.2 相对价格指数法测量一体化水平 | 第20-22页 |
2.2.1 应用背景 | 第20-21页 |
2.2.2 方法原理 | 第21-22页 |
2.2.3 可行性分析 | 第22页 |
2.3 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与财政政策支持的关系 | 第22-26页 |
2.3.1 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对财政政策支持的推动作用 | 第22-24页 |
2.3.2 财政政策支持对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促进效应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财政政策支持现状及一体化程度分析 | 第26-37页 |
3.1 财政政策支持现状 | 第26-28页 |
3.1.1 从宏观调控政策角度 | 第26页 |
3.1.2 从财政补贴政策角度 | 第26-27页 |
3.1.3 从财政投资政策角度 | 第27页 |
3.1.4 从税收减免政策角度 | 第27-28页 |
3.2 一体化程度分析 | 第28-34页 |
3.2.1 京津冀就业状况 | 第28-32页 |
3.2.2 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测算 | 第32-34页 |
3.3 财政政策支持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机理分析 | 第34-37页 |
3.3.1 积极财政政策支持的机理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3.2 财政转移支付支持的机理分析 | 第35页 |
3.3.3 财政投资政策支持的机理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3.4 税收政策支持的机理分析 | 第36-37页 |
第4章 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财政政策的制约障碍 | 第37-44页 |
4.1 调节京津冀公共产品分配的财政分权体制是根源 | 第37-38页 |
4.2 加强京津冀就业支出的财政资金不均衡 | 第38-40页 |
4.3 推动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投入不合理 | 第40-42页 |
4.4 促进京津冀劳动力流动的税收政策存在缺陷 | 第42-44页 |
第5章 推动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财政政策建议 | 第44-51页 |
5.1 协调京津冀公共产品分配的支持性政策财政 | 第44-45页 |
5.1.1 明确划定京津冀三地的财政权责 | 第44页 |
5.1.2 构建京津冀法制化转移支付制度 | 第44-45页 |
5.1.3 加强京津冀财政资金预算监督管理 | 第45页 |
5.2 创新京津冀就业支持的财政资金政策 | 第45-47页 |
5.2.1 完善京津冀就业服务体系的财政资金政策 | 第45-46页 |
5.2.2 创新京津冀就业支持的财政投融资政策 | 第46页 |
5.2.3 构建京津冀财政资金风险管理制度 | 第46-47页 |
5.3 实现京津冀产业错位发展的财政投入政策 | 第47-49页 |
5.3.1 河北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财政投入政策 | 第47页 |
5.3.2 天津走信息化工业道路的财政投入政策 | 第47-48页 |
5.3.3 北京振兴现代服务业的财政投入政策 | 第48-49页 |
5.4 完善京津冀劳动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| 第49-51页 |
5.4.1 健全劳动力市场税收法律与优惠政策 | 第49页 |
5.4.2 明确劳动力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着力点 | 第49-50页 |
5.4.3 提高就业税收政策的实际效率 | 第50-51页 |
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57页 |